持續一年的中歐光伏案終于峰回路轉。7月27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機電商會”)宣布其代表中國光伏產業與歐委會貿易救濟調查機關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已達成價格承諾。在國內各方均表示“歡迎”的同時,業界也有聲音稱,出口數量的限制或將加劇企業間的競爭,由此將引發光伏行業的整合提速,更多小企業或被淘汰出局。
價格承諾符合大部分企業意愿
6月4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初裁結果,決定從6月6日-8月6日對涉案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按規定,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反傾銷平均稅率將升至47.6%。隨后,中歐雙方開啟了密集的談判動作,緊張氣氛不斷升級。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最受折磨的當屬那些涉案的光伏企業,期間很多企業都悲觀表示:“歐盟的‘雙反’意志已定,非常有可能進一步抬高‘雙反’稅,而這對于中國光伏行業而言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慶幸的是,結果并沒有那么糟糕。日前,機電商會宣布中歐光伏案已達成價格承諾,并介紹說,共有95家中國企業參加此次價格承諾談判,“價格承諾結果體現了中方絕大多數企業的意愿,使中國光伏產品在中歐雙方達成的貿易安排下,繼續對歐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場份額”。
同日,機電商會連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全聯新能源商會、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等五家行業組織發表聲明稱,雙方就解決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一致,是互利雙贏的結果,有利于中歐乃至全球光伏產業的共同發展,也為中歐雙邊經貿關系營造了良好環境。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表示:“談判結果積極、富有建設性,充分展現了雙方務實、靈活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智慧。”同時指出,中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是中歐貿易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摩擦案件。
“中歐貿易額巨大,出現貿易摩擦是正常的,應理性看待,妥善處理。歐盟是中國光伏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通過對話與其磋商解決光伏貿易摩擦,有助于維持一個開放、合作、穩定、持續發展的中歐經貿關系,符合雙方共同利益。”沈丹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