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來,如今家具銷售企業所面對的狀況似乎與當年的家電賣場頗為類似。但為何二者的積極性卻大相徑庭?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家電賣場的經營模式與家具賣場不同。家具賣場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于攤位租金,然而家電賣場更像是家電“經銷商”。
家電賣場向家電企業采購產品,然后加價出售,從中賺取差額。即使支付一定金額的補貼款,也只是少賺,企業不會“賠”錢。但由此帶來的銷量增長,卻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彌補,正所謂“薄利多銷”。但家具賣場的經營模式更接近于商業地產。即使一些賣場會收取“銷售提成”,但也只是營業收入的一小部分,店面租金收益仍然是家居賣場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在這樣的模式下,企業支付的“以舊換新”補貼相當于自掏腰包,而且是無法通過“多銷”補齊。
蘇寧云商連鎖經營平臺銷售總經理劉麗元表示,參與“以舊換新”的意義并不在于實現盈利增長,而是為了通過這樣的活動提升市場份額,這對家電賣場來說更為重要。
對于家具行業可能會存在“賣得多賠得多”的情況,國美廣宣副經理張峰表示,以家電“以舊換新”的經驗來看,市商委在推行活動之前通常會充分征詢行業內各方意見,因此他認為政策所涉及的5%應當是家具賣場所能承受的。他認為,目前家電、家具行業都處于低谷,而家具行業與房地產市場的關系比家電行業更為緊密,而“以舊換新”能夠刺激老業主淘汰更新現有家具,即使他們可能并沒有置業需求。
“目前來看,家具‘以舊換新’更多地是為了刺激消費,拉動家具行業發展。”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顧海兵認為,“以舊換新”不應當只局限于拉動消費的層面。他指出,當年的家電“以舊換新”除了拉動消費,還涉及能效升級的問題,通過淘汰耗電的舊家電,起到節能的作用。因此他認為,家具行業除了推行“以舊換新”,更應當推廣“綠色經濟”的概念,例如,家具最值得關注的便是環保問題,政府不妨撥出一部分款項用于環保公益講座,教育消費者如何挑選家具,同時,還可以對消費者購買檢測產品給予政府補貼等。本報記者 孫婷婷
觀 點
補貼理應賣場出
王洪凱 家和家美業務總監
政策規定,以舊換新補貼由政府和銷售企業也就是賣場共同承擔,并且由銷售企業先行墊付。從始至終,政策并未提及商戶,因此這補貼理應由賣場負擔。
與此同時,只有不將補貼款轉嫁給商戶,才能真正調動商戶參與“以舊換新”的積極性,只有讓更多的商戶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政府推動“以舊換新”實現舊家具循環再利用的初衷。
虧不虧看心態
沈耀俊 集美家居副總裁
由“以舊換新”帶來的銷售增長不好統計,因為不容易區分消費者是本來就想買家具,還是因這個活動而來。也不一定說就由于企業給出一部分補貼就受多少程度的損失,這要看怎么換算了,雖然是出了5%補貼,但是如果是給企業帶來更多的銷售量,還是值得的,比如今年1至5月份,集美實現了同比25%至30%的增幅,便與我們一直推行的家具、建材補貼5%政策不無關系。
困難是暫時的
劉晨 北京市場協會家居市場分會秘書長
從宏觀層面看,“以舊換新”是一項惠民工程,消費者購置新家具的時候,既能處理掉舊家具,還能獲得一定金額的政府補貼,切切實實地享受到實惠。與此同時,對于家具行業而言,“以舊換新”能起到刺激消費的作用。由于消費者交舊購新時可以享受補貼,讓一些原本沒有置業需求的消費者也開始考慮淘汰自家舊家具。今年的家具“以舊換新”政策相比去年更加嚴謹,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規范了家具市場;蛟S企業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這都是暫時的,隨著“以舊換新”政策的推進,相信這些問題都能得以解決。
不圖利潤,但求份額
劉麗元 蘇寧云商連鎖經營平臺銷售總經理
當初,企業參加家電“以舊換新”并沒有期望提升利潤,畢竟“以舊換新”是政府推行的一項惠民政策,目的是促進消費,推動能效升級。相反,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除了政府支付的補貼之外,企業也額外提供了相應金額的讓利。
事實上,企業是希望通過類似的活動,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企業不斷摸索,通過改進自身軟、硬件系統,簡化“以舊換新”操作流程,縮短消費者領取補貼的周期,利用便捷的服務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前來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