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顧慮
賣得多“賠”得多?
在家居行業,攤位租金仍然是賣場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成立于2000年的家和家美,算得上家居圈里的“老字號”。一直沿用著攤位租賃這種傳統的經營模式。
“今年市商委的招標公告一出來,公司領導就委派我,盡快準備好相關資料開展投標工作。”家和家美業務總監王洪凱說,一開始,很多商戶表示不理解,認為“以舊換新”條條框框太多,很多銷售行為將受到限制,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商戶們不得不放棄一直沿用的議價銷售模式,但事實上,到家和家美購物的顧客已經習慣了“砍價”,甚至非常享受這一過程。商戶們十分不解,為什么賣場要給自己找“麻煩”。
但家和家美領導層的態度卻十分堅持,他們認為,家具“以舊換新”對于企業來說是一次機遇。“我們能做的,就是勸導商戶積極參與。”王洪凱說,他們多次給商戶開動員會,向商戶宣傳家具“以舊換新”對于銷售額的拉動。“買新家具的同時按要求交付舊家具便能領取補貼,這對消費者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家具“以舊換新”政策規定,消費者可以獲得新家具實際銷售價格10%的補貼,而這一補貼是由政府和家具銷售企業各負擔5%。
當記者問到補貼款是由賣場承擔,還是賣場與商戶共通負擔時,家和家美業務總監王洪凱非常堅決地表示,這個錢,他們出。“不把這部分補貼的錢轉嫁到商戶身上,商戶才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以舊換新活動中。”目前家和家美中半數以上的商戶均參與“以舊換新”。據王洪凱介紹,如果“以舊換新”對銷量的拉動作用明顯,日后還會有更多商戶被吸納進來。
5%補貼款由賣場出,而對于家和家美這種僅靠攤位租賃收入的家居賣場來說,長此以往,是不是會面臨“賣得多,賠得多”的窘境?
咬緊牙關
這個錢,我出!
對于是否會出現“賣得多,賠得多”的現象,一位家居業內人士坦言,企業需要支付的“以舊換新”補貼金額是與銷售額成正比的。商戶的銷售情況越好,賣場所需支付的補貼金額便越高。“但具體企業需要為此支付出多少,企業能否承受,我目前也沒法預估。”因為他們是首次參加“以舊換新”,究竟這次活動對企業銷售額的拉動作用有多大,他目前心里沒數。
事實上,這種擔心普遍存在于僅靠租金收入的家居賣場。
在家居行業,有不少像家和家美這樣的賣場,延用傳統的攤位租賃模式,每年向商戶收取一定金額的店面租金。此后無論商戶的銷量如何,都與賣場沒有直接關系。但同時,還有一些家居賣場采用“銷售提成”模式,消費者將貨款統一交付至賣場收銀臺,賣場再定期將貨款返還給商戶。在這個過程中,賣場會向商戶收取1%至3%的管理費。商戶的銷量越好,賣場所收取的管理費金額也就越多。
由此不難看出,對于不收取商戶“銷售提成”的賣場而言,支付“以舊換新”補貼所需承擔的資金壓力更大。
“短時間我們還能承受,但如果以后銷售流水大了,難免會遇到一些新難題。”城外誠家居廣場總經理劉程寬表示,去年“以舊換新”試點持續一個月的時間,如果參照當時的銷售流水,延展至半年時間來計算,賣場需拿出大量資金去補貼消費者。而且時間跨度延長,今年“以舊換新”期間的實際銷售額將不止是去年試點月銷售額的6倍,應該會遠超這一數值。“屆時如何解決,企業還需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摸索。”
“也不能說,由于企業給出一部分補貼就承受了多大程度的損失,這要看怎么換算。”集美家居副總裁沈耀俊認為,賣場雖然付出了5%補貼,但是如果“以舊換新”給企業帶來更多的銷售量,還是值得的。
“以舊換新是政府推行的一項惠民政策。”王洪凱說,表面上看家和家美好像“賠”了5%,似乎吃虧了,但正是由于企業參與了“以舊換新”活動,使得賣場的形象和品牌知名度得以提升,“總體來看,值了!”
北京市場協會家居市場分會秘書長劉晨表示,今年的家具“以舊換新”政策更加嚴謹,能讓消費者切實享受到優惠。與此同時,此次“以舊換新”為期半年,給消費者留出充足的時間考慮家具換新,能夠有效地刺激家具行業消費增長,從而帶動家具行業的發展。與這些相比,企業所面臨的的困難都是短時的,并且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尋求解決的方案。
利用“以舊換新”搶份額
家電企業說:
利用“以舊換新”搶份額
早在兩年前,“以舊換新”率先在家電行業推行。當時的“以舊換新”補貼是新家電銷售價格的10%,全部由政府承擔。而家具“以舊換新”的補貼額雖同為10%,但由政府與銷售企業各承擔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