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
毋庸諱言,產能過剩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通病。以挖掘機為例,據統計,中國挖掘機生產企業的規劃年產能約60萬臺左右,但2012年全年的總銷量還不到12萬臺,而挖掘機市場的年銷量預測到2015年也就15萬臺左右,僧多粥少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惡性競爭。
中投顧問機械行業研究員段嘉宣表示,大企業集中度不高,并且在過去高速增長期間,依靠粗放式的產能擴張扎堆中下游領域;而中小企業則依靠代工生產等方式放大產能擴張規模。另外,產能過剩也表現在國內外經濟減速、需求萎縮而產能無法及時退出上。
段嘉宣認為,企業在前期采取跑馬圈地的粗放經營增長方式進行產能擴張,從而導致企業間競爭加劇。隨著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日增,同時礦山投資增速逐步放緩,導致市場供需失衡,并且房地產商以及礦山自身的資金狀況也堪憂,最終產生了大批量的壞賬。
同時,段嘉宣也指出,近幾年工程機械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眼下市場資金極度緊張,A股暴跌,投資者信心也遭受重創。但如果此時企業收縮戰線,一方面則意味著將失去前期通過“自殘”獲得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則有可能喪失此次良好的轉型機會。
鑒于此,不少行業人士認為,相比前10年不顧一切拼增長,當前工程機械企業更重要的任務是控制財務和庫存風險,包括控制信用銷售、加強回款并降低庫存。同時,隨著微利時代的到來,工程機械企業需要采取新的經營模式。包括加強管理,理順內部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利用人民幣升值,增加從國外進口原材料,降低材料成本;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利用當地較為廉價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降低生產成本;直接與外商聯系,或充分利用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減少出口的中間環節,提高交易效率等。
另外,適度開發海外市場也當屬權宜之計。從2012年工程機械行業的出口區域來看,亞洲依然是中國工程機械出口的傳統最大市場,市場份額依然達到42.72%,其次分別是歐洲、非洲和拉美。從2013年的情況來看,除了在傳統市場繼續拓展之外,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也不斷在新興市場尋找機會。
不過,中國工程機械高端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依然不強,這一直是國內企業在海外市場進一步發展的掣肘。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工程機械一些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如傳動部件、控制元件及關鍵液壓件等還需依賴進口。因此,從根本上提高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創新能力,才能使成本有進一步的下降空間,并有利于緩解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