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家電行業專家陸刃波也感嘆:“財政補貼說到底還是納稅人的錢,這些補貼本來是為了讓消費者在購買節能產品時享受實惠的,但最終卻落到了企業的腰包,令人憤怒。”
之所以騙補顯得這么容易,歸根結底與補貼政策的流程設計有關。上海交通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顧建光教授認為,家電以舊換新、節能補貼等臨時性政策,容易存在環節多、漏洞多、成本高等缺陷,有些漏洞很難彌補或者彌補的成本更高。從公共政策的角度來講,不可能用一項政策解決多個問題,長期還是應分別針對廢舊家電回收、推廣節能家電以及刺激消費制定支持政策。
缺失三:懲戒企業失信的社會誠信體系失靈
“如果在日本、美國發生了騙取國家財政補貼的事,企業會面臨怎樣的處境?”羅清啟說,可能會有一連串的事件讓企業陷于被動處境之中,如股價暴跌、銀行授信額度縮減、商業伙伴解除合約、民眾對其信任度降低、產品滯銷等,這也是企業害怕出現“丑聞”的主要原因。“希望中國社會誠信體系也能發揮這樣的作用,讓企業望而卻步。”
一些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盡管我國征信體系的建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就全國征信體系的狀況而言,離建設誠信社會的整體需求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信用監管制度和失信懲戒制度,效力有限,應當運用行政、經濟、道德等多種手段,依法對信用活動行為進行監管和失信懲戒,將有嚴重失信行為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從市場經濟的主流中剔除出去,同時激勵守信企業單位和個人。
“至少應對上了誠信‘黑名單’的企業設限,以后再有類似的補貼政策或者政府采購,限制其進入候選名單。”一家家電企業的高層稱,審計署的通報雖然讓這些企業曝光,但仍需其他相關部門加大懲戒力度,“投資者和消費者也可以選擇用腳投票,誠信體系建設最需要較真的人。”
“企業應該反省的是,在追求贏利目標之外,如何兼顧好企業的社會責任,如何建立和培育起可以讓政府和消費者依賴的誠信體系。”張暉明稱,隨著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和市場體系的日趨成熟,今后企業失信和違法違規的成本將越來越大,只有這樣才會使得企業更加愛惜自己的“羽毛”,不再“短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