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一:企業缺少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
國家審計署發布的審計報告顯示,包括格力、TCL、美的、格蘭仕、長虹等在內的8家知名家電企業,在高效節能空調推廣項目中,通過虛報節能空調銷售安裝數量,套取中央財政高效節能空調推廣補貼資金超過9000萬元。這是有關部門首次通過數據印證這些年媒體一直曝光的騙補亂象確實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涉嫌“騙補”的企業并不認為自己有過錯甚至違法。對于審計署公告,多家家電企業公開回應稱不是“騙補”,而是“違規”。被指騙取金額最高的格力電器稱公司不存在騙補行為,“審計署所通報的格力違規獲得中央財政高效節能空調推廣補貼資金2157.76萬元,主要原因是終端經銷商填報數據不規范、不嚴謹所致”。同樣,其他幾家企業也不約而同地把責任推到經銷商身上。
近日記者致電格力、美的、TCL、長虹等多家企業相關部門負責人,希望了解企業被通報后的整改進展情況,卻都吃了“閉門羹”,這些企業對審計署通報的情況一概不接受采訪。
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所長張暉明認為,企業遵紀守法,誠信經營,是法律要求其必須承擔的責任。虛報數字,或者以次充優,套取國家財政補貼,事實上已經違法。
財經評論人士、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稱,國外有不少案例表明,一旦企業陷入這種丑聞,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哪怕是騙補一分錢,這種行為也是不可原諒的,而且會被以商業詐騙罪名追究法律責任。希望中國企業能夠主動履行法律和社會責任,正視自己所犯的錯誤,有長遠目光才能走得更遠。
缺失二:政策設計有漏洞監管缺位
“一些企業鉆空子騙取國家的節能補貼已經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告訴記者。
早在2010年10月,就有媒體報道過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大規模騙取節能補貼的事件,格力等空調品牌幾乎全部牽涉其中。不僅節能惠民政策被廠家當做牟利手段,“家電下鄉”在實施過程中,企業運用的騙補手段也觸目驚心,包括國美電器等家電連鎖企業,也被曝光弄虛作假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