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專家分析,中國鋼鐵過剩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外部原因。受國內經濟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的影響,就算是在2008年~2010年這個全球金融危機的高影響期,中國鋼鐵新增產能近3億噸;受地方政府 GDP和稅收收入目標體系的影響和地方維護社會穩定的影響,鋼鐵產能也是只增不減。二是內部原因。鋼鐵企業只有保持產量,維持企業的流動性,才能具備一系列的支付功能,包括還貸和人力、成本上的支出。銀行借貸,也要看企業的現金收入,才能“借新還舊”,設法維持。這可能回答了業內一個普遍的疑惑:為何鋼鐵企業虧損,卻是越虧越增產,不減產、不去產能化呢?
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認為,鋼鐵業的調整周期漫長一點“并不是一件壞事”,能有足夠時間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在他的記憶中,以前鋼鐵業每一次的市場調整,都是因為時間太短,企業還沒來得及作應對的準備,就被市場“裹挾而去”。中國鋼鐵業長期就是在這種浮躁的環境下成長的,F在,真正的新環境開始出現。
只淘汰落后難治產能過剩
過剩是一個老問題,治過剩也是一輪接一輪。但是,問題還是存在,局部甚至更嚴重了。
業內專家表示,以往淘汰落后的思路,在去落后產能上立了功勞,但在進一步遏制產能過剩上難起作用。據相關的統計,目前在高爐領域,40%已是領先水平;24%是先進水平;29%是一般水平,落后高爐基本都已淘汰。在轉爐上,56%都是領先和先進水平。有的地區甚至在淘汰落后的過程中拆小建大,堂而皇之地擴大產能。
與會專家認為,目前鋼鐵業受到市場供大于求及原材料價格高企的雙重壓力,多數鋼鐵企業處于虧損或成本運行狀態。中國治理鋼鐵過剩,應借鑒國際經驗,針對自己過剩的內在原因,找準有效路徑,一步步耐心地落實。
據了解,國家相關部門也在研究治理產能過剩行業的新途徑和新辦法。有關研究人士認為,國家應更多地運用環保執法、準入、稅收調節及信貸等法制化和市場化手段來治過剩,同時對降產能的企業進行一定的資助,幫助安排再就業等后續社會調整。徐樂江表示,今后,先進的鋼鐵企業應完成“從鋼鐵到材料、從制造到服務、從中國到全球”的三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