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價格在“能源三角形”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促進經濟增長與發展中,可靠的能源可提高生產力和收入,從而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價格信號必須真實地反映能源生產成本,確保能源消耗的經濟可行性,并確保能源生產者注重節約,同時保障相應正常的市場需求。在“保障能源獲取與安全”環節中,貿易伙伴能源供應的安全性、能源自給自足產生的風險(促發能源市場的解體)以及價格的不確定性(導致波動),都是我們必須應對的關鍵問題。即使在“環境可持續發展”領域,能源架構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改變能源架構減緩能源消費對環境惡化以及能源部門對其它受限資源(如水和金屬等)的依賴,能源價格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成品油價格管理經歷了“完全計劃價格”、“價格雙軌制”、“價格并軌”、“原油國際接軌成品油新加坡聯動”,到今天與國際油價基本接軌幾個重大的變革歷史階段?傮w上看,石油價格的改革是成功的。首先,持續的價格改革并沒有造成國內供給與消費的中斷,保障了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其次,能源生產者保持了極高的發展熱情和可持續的發展狀態,并逐漸成長為全球市場的有力競爭者;最后,國內消費者,更主要是最廣大的家庭消費者保持了持續的增長消費的熱情和能力,主要體現在個人汽車消費的持續增長方面。以“能源三角形”架構來分析,可以說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是成功的,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發展,并保障了石油獲得的安全性。誠然,不足也是存在的,就是汽車排放成為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因素。筆者以為,這更多的是與我們社會的發展階段相關,而石油價格因素不是主要的。
比較煤電價格改革,石油價格改革相對而言是比較順利和成功的。除了石油在中國能源中占有的比重較小、對國民經濟影響稍小以外,筆者以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石油存在一個全球化貿易平臺的期貨市場,盡管石油價格難以準確預測,但石油價格的波動起伏是透明的,參與或退出交易是公開的、自由的和自主的。石油是全球最大宗的貿易商品,其貿易價值占了全球資源貿易總量40%以上。在規模如此巨大、參與者如此多元和眾多的石油貿易平臺上,沒有人能夠說自己有定價的“話語權”。中國在改革過程中與國際價格“逐步接軌”的方式是正確且穩妥的,故改革獲得了成功。油價接軌成功的另一個標志是,我們從全球獲得石油資源的能力和信心從來沒有達到過像今天這樣的高度。我們的自信并不是來自于“自給自足”,而是來自于我們有了全球化的競爭能力,來自于我們“買得起,用得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