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玉海玻璃技術有限公司的鄒劉洋說:“玻璃行業能否迎來拐點,前提條件是下游的房地產和汽車行業是否復蘇。雖然近來的汽車銷售情況良好,但由于汽車行業對玻璃的需求占玻璃總產量的份額較小,所以關鍵還在于房地產行業能否復蘇。”
在鄒劉洋看來,目前,房地產業的銷售形勢雖然一片大好,但還沒有傳導至房地產竣工面積和新開工面積的指標上,所以玻璃需求還沒有出現明顯好轉,再加上“國五條”調控細則出臺及后續政策的利空籠罩著建材行業,致使玻璃的遠期需求被壓縮。
“玻璃市場需求提振乏力,而且,玻璃行業仍然被產能嚴重過剩所困擾。”鄒劉洋說。
河北大光明集團嘉晶玻璃公司期貨部負責人武延民認為,雖然一些企業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盡可能地減小生產量,加大銷售量,但這依然難以改變產能過剩的嚴峻局面。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有19條浮法玻璃生產線點火,新增產能約8000萬重量箱,今年預計點火16條生產線,新增6000萬重量箱,總產能將突破 10億重量箱。截至1月上旬,全國浮法玻璃總產能高達10.04億重量箱,實際產能超過8.28億重量箱,環比增加384萬重量箱。
“此外,技術進步及創新能力仍然不足,節能減排和貿易保護等因素也是行業發展面臨的阻力。”武延民說。
創新才是唯一出路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時,一些行業和產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尤為突出的是平板玻璃、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表示。
在張平看來,雖然一些行業或產業出現了產能過剩,但主要是結構性產能過剩,例如,普通平板玻璃產能嚴重過剩,但電子用平板玻璃一直依靠進口。
產能過剩帶來了哪些問題?張平分析說:“姑且不說這對資源造成的浪費,這些企業、產業本身也面臨很大困難。相當一部分企業處于虧損的狀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惡性競爭,明知虧損還要生產的局面導致了一些地方保護主義現象的出現,分割了市場,這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都很不利。”
至于解決之道,張平認為,首先,要提高企業的素質;其次,要通過兼并重組來消化一批過剩產能;再其次,通過優勝劣汰淘汰一批落后產能;最后,鼓勵企業去海外發展,轉移一批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