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早已被證明為最具動員力的政府,卻在房地產調控方面遲遲未能展現應有的高水準?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筆者認為:本輪長達十年的房地產調控周期之所以出現反復,顯性原因在于調控目標與手段不匹配;進一步原因是既得利益者阻礙有效調控政策的出臺;深層次原因則由于經濟戰略轉型進展緩慢和好的市場經濟秩序缺位,致使各地經濟深度依賴房地產業。
可見,房地產調控如不緊密結合經濟戰略轉型以修正市場與相關部門調控的雙失靈,是難以掙脫困局的。
梳理十年來的房地產調控軌跡,盡管以房價漲落為相關部門調控目標的做法看起來很美,例如,從當初以限制房價過快上漲為目標到讓房價回歸合理價位的目標,政策出發點即便不算最優也是次優。但問題關鍵在于調控目標與運用手段一直不匹配。
換句話說,房價調控能否與市場與民眾預期相一致,前提應是在正本清源基礎上拿出有效對策,以有效的市場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理順房地產市場秩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相關部門采取的手段往往停留在對房地產價值鏈終端環節的修修補補上。
而不在房地產價值鏈的上游環節動手術,有關部門始終在盤根錯節的房地產價值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遲遲不能告別“土地財政”、“土地經濟”局面,那么,所有針對二級市場的所謂殺手锏,最終都有可能將調控成本轉嫁到剛性需求的市場主體身上,就會形成某種意義上的助推房價上漲的格局。
另一方面,在每次民眾熱盼政府出臺有效調控政策之前,有關參與主體都會圍繞相關政策展開博弈。而既得利益者的空前游說,無不釋放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試圖綁架或影響政府政策乃至希望政府干預最終失靈的危險信號!
隨著信息產生和傳遞渠道的多樣化且甄別成本日漸提升,近年來,有關市場參與主體針對中央關于房地產調控大打輿論牌、悲情牌乃至經濟崩盤牌,看起來似乎心系經濟增長和市場穩定,真實用意其實異常明顯:無非因為房地產調控已或正在觸動其根本利益,妨礙了其低成本的財富攫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