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成本參照國居然是美國,所謂傾銷歐盟市場缺乏依據
頻遭反傾銷調查,是不是中國企業以大量低于成本價的陶瓷產品沖擊歐盟等出口市場?
對此,受訪陶瓷企業無一不大呼冤枉。事實上,中國出口歐盟的陶瓷在國內屬于中高檔產品。數據顯示,歐盟出口量占我國瓷磚總出口量的8%-9.5%,而出口總值則占了10%-12%,其附加值高于平均水平。
“出口歐盟的企業絕大部分是民營企業,怎么可能做低于成本價的虧本買賣?”雅士高夫陶瓷董事長陳彥斌分析,中國陶瓷價格相對較低,恰恰是中國制造業水平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提高的表現。
據介紹,中國陶瓷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并改良意大利生產設備,現已趕超世界水平。過去一條100米長的窯爐,進口造價高達2000多萬元,一個小廠投資就要五六億元,產能一天也就2000平方米。而現在,國產的300-400米窯爐,日產量可達3萬平方米左右,報價也就300萬-400萬元。很多國產原材料價格也大幅下降,比如生產釉面磚需大量使用的原料“熔塊”,國際上報價要1萬多元一噸,而國產的只需兩三千元。近五六年來,國內陶瓷業還大面積推廣“水煤氣”,單位面積能耗大幅降低了20%-30%。陳彥斌直指:“所謂傾銷,只不過是歐洲陶瓷競爭不過中國產品的一種借口,中國產品成了他們經濟不景氣的替罪羊!”
在這次歐盟的反傾銷調查中,歐盟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他們認為美國瓷磚在產品規格、生產流程、分銷渠道、占比等方面有相似之處,因此以美國為替代國,計算出中國瓷磚存在嚴重傾銷行為。
“這毫無道理。”BOBO陶瓷薄板CEO唐碩度指出,陶瓷行業成本主要包括設備、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單以人工成本計,歐美等國人均收入是中國4倍以上。“我們經常去歐美地區考察,意大利一個陶瓷廠普通工人薪酬起碼要1.6萬元人民幣左右,高級技術人員更高。而佛山一線陶瓷工人,月工資大約3000-4000元左右,其他地方或許更低。此外,歐美企業機械化程度較高,一條陶瓷生產線上只有兩三個工人,但中國則要幾十人。”
事實上,征收高額反傾銷稅,歐盟當地的采購商也不愿意。在中國陶瓷城碰到了一位來自波蘭的采購商,他表示當地并沒有生產瓷磚的企業,一直都依賴進口:“高額關稅是向我們直接征收的,現在只能逼著我們轉向意大利、西班牙進口。但這樣一來利潤急劇下降,競爭加大,選擇也少了。更糟糕的是,高額關稅最終只能讓消費者來承擔。”
對上述種種不公正待遇,很多業內人士都覺得既氣憤又無奈。很多企業都說,歐盟對中國陶瓷業打壓很明顯,歐盟代表世界陶瓷業的風向標,給中國產品扣上了“傾銷”的帽子,等于在說:中國的陶瓷就是低檔、傾銷的貨色。極不合理地以美國作為參照,如果其他國家紛紛采納這些觀點,只要想告中國陶瓷反傾銷,必定“一告一個準”。
退縮絕不是好辦法
加快升級轉型,咬緊牙關決不放棄國際市場
面對不公正的反傾銷,很多佛山陶瓷企業積極應訴,據理力爭。終裁出來之后,他們又咬緊牙關積極應對,絕不輕言放棄國際市場。
“只要平時多準備,反傾銷調查也不會太難應付。”很多獲得較低關稅的企業都介紹了這樣的經驗。
佛山市簡一陶瓷有限公司被抽中參與調查,最終獲得最低26.2%的單獨稅率。該公司董事長李志林表示,早在2009年,公司就收到歐盟方面的預警,所以去年一收到立案信息便馬上行動,請了中、歐方面的資深律師,還成立應急小組處理調查事宜。“當時半年下來,十幾號人幾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12點,要處理的數據堆積如山。”據李志林介紹,歐盟方面對賬目的要求非常嚴苛,而且環環相扣,所以要應對反傾銷,首先要規范化運營,賬目清晰。
亞洲陶瓷執行董事張楊靜說,反傾銷調查主要使用這個公式:銷售價-成本=利潤。如果利潤為負便是傾銷。這需要成本和利潤方面的詳細資料。因此公司很注重財務管理,數據經會計師有效審計,賬目明晰,所以填表就很順利。
面對既成事實,眾多佛山陶瓷企業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原因就是:如果一碰到貿易壁壘就退回來,中國陶瓷的地盤只會越來越小。
事實上,首先走出陰影,重新進軍歐洲市場的產品,正是那些經營差異化高檔瓷磚的企業。例如BOBO陶瓷薄板推出的瓷磚磚身厚度和重量均只有傳統瓷磚的1/3的陶瓷薄板,雅士高夫陶瓷首次與時裝品牌跨界合作推出新產品,簡一陶瓷加快推出獲得專利的系列仿石材瓷磚,鷹牌陶瓷開發“一次燒”耐磨微晶石等等。簡一陶瓷董事長李志林表示,當地陶瓷廠商的優勢,在于產品和銷售渠道:“但這些我們都可以做到,目前我們計劃在歐洲各國自建展廳或營銷中心,提升品牌影響力,深挖當地市場潛力。”
“國際市場絕對不能放棄,但必須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檔次和質量。”東鵬陶瓷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劉韌介紹說,反傾銷表明低端產品在國際市場越來越難做,必須推動設計創新,開闊市場。比如近期巴西也規定,從中國進口的瓷磚制品的價格都要在10.5美元以上,相當于有了個價格門檻,這也迫使中國陶瓷企業要不斷提高質量與競爭力。
藍衛兵說,這次應對歐盟反傾銷中,很多企業采取靈活的辦法減少損失,也值得借鑒。比如有的企業跟進口商洽談,更改合同,用比較新的產品替代傳統產品,避免合同毀約。企業盡量開發一些與其他國家地區不同的花色品種,多做環保低碳的產品。歐盟即使反傾銷,但依然要進口部分中國產品,商機仍然存在,關鍵看誰抓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