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市場資源供大于求的大趨勢已經形成,不僅國內20%以上的鐵礦石增產能力,而且三大礦正在建設或將要形成的幾億噸生產能力。國內鐵礦石原礦產量在2011年是13.3億噸,今年前9個月國內鐵礦石原礦產量為9.68億噸,同比增幅高達16.6%,雖然2003年國產礦平均品位為40%,但到2012年上半年平均品位只有25%,這意味著2011年國產鐵礦石只能滿足3.3億噸鋼的需求。特別是中國國內仍有66個、近5億噸產能的鐵礦石項目在建或擬建。這近5億噸的新增產能中,其中有8成為鋼廠附屬的大中型礦山項目。建成后足可以滿足中國未來鐵礦石需求增量還有剩余。國有礦山生產一噸鐵精粉的完全成本,在2003年為267.57元/噸,但到2011年620.16元/噸。這對穩定未來鐵礦石供需關系和價格意義重大。
但是這并沒有改變目前三大礦對中國鐵礦石市場的壟斷供應局面。這就注定了三大礦雖然沒有能力通過推升鐵礦石價格逼著鋼價上漲,但是畢竟多方力量還是可以讓鐵礦石價格貼著鋼廠的成本演繹。力拓揚言2013年鐵礦石價格還要上升,國內鋼鐵企業仍將面臨沉重壓力,行業整體微利局面難言改觀。
三、城鎮化將推動鋼鐵業回暖
2012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市場分析普遍認為,我國大力推行城鎮化建設,對于正在困境中的鋼鐵行業而言,將是極大的利好消息。
但是,在滿足我國深入推動城鎮化進程所釋放的剛性需求的同時,如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控制過度產能成為鋼鐵業在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對各個產能過剩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測,制定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化解方案。”這對于鋼鐵行業的發展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
城鎮化需求和產能過剩之間并不矛盾。深入推動城鎮化進程,我國的鋼鐵產業發展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只是這樣的發展空間不再通過一味地追求量化指標來實現,而是要“實現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總體上看,2012年是中國鋼鐵業困難的一年,“高產能、高成本、低增長、低效益”這“兩高兩低”并存,雙向擠壓使得鋼鐵業有點“喘不過氣”。而展望2013年,盡管宏觀層面有不少積極的信號已陸續出現,但也不可過于樂觀。綜合分析,預計2013年國內鋼產量和表觀消費量的增幅也不過是2%-3%的水平,低增長依然是主基調,依然是消費總量大、增速低的階段;2013年國內鋼鐵市場將呈現價格小幅波動、總體運行穩定的態勢,其中鋼鐵企業微利局面難以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