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類似于光伏行業這樣的“雙反”政策,近年來,中國企業可以說已經習以為常,輪胎、造紙、通信等,都被“雙反”過。但是,沒有一個出現像光伏行業這樣的“危機”的,也沒有一個像光伏行業這樣企業大面積倒伏的。原因就在于,這些行業雖然也存在一定的產能過剩、對外依存度過高等問題,但是,從總體上講,這些行業都是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積累、逐步發展起來的,具有較強的市場適應能力和應對各種風險和危機的能力。相反,從光伏行業的發展來看,在“新興產業”的大帽子下,多數都是在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動下起步和發展起來的,既沒有符合市場規律的逐步發展過程,更沒有對市場的適應和熟悉過程。
以江西賽維和無錫尚德為例,兩家曾經無限風光的中國光伏行業領頭企業,從起步到現在出現危機,沒有一個時段不閃動著政府的影子,也沒有一個時段不是被政府這只有形之手推著向前走、推著盲目擴張的。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這些企業不可能發展如此迅速,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形成如此巨額的債務。
說實在的,雖然賽維和尚德都陷入了巨大的債務窟窿當中,面臨隨時破產的風險。但是,比起那些同樣陷入困境、同樣都面臨破產風險的中小光伏企業,畢竟還過了幾年風光的日子。在中國,一天好日子也沒有過上就遇上“寒冬”、就陷入絕境、就已經死亡或正在等待死亡的企業,也是比比皆是。用市場眼光來分析和判斷,這些企業原本就是一個“死胎”,出生之日,就是死亡之時。
現在,面對光伏企業普遍陷入困境,特別是曾經風光無限的企業面臨破產的局面,地方政府再次伸出有形之手,以試圖從危機中把光伏企業解救出來。
我們不認為此舉有什么不對之處,這也可以看做是政府對經濟的一種調控和干預手段。關鍵在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政府能夠讓光伏企業起死回生嗎?能改變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嗎?如果過剩問題不解決,政府的解救,只會讓這個行業的發展更加無序、更加不適應市場規律和要求,也使企業的內在動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因為,很多企業能夠生存下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政府的政策扶持。而出了問題,又有政府的救援,誰還會考慮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和創新力呢?這無疑給其他企業傳遞了一個很不好的信號。
地方政府頻繁使用有形之手對企業決策進行干預和影響,而相關職能部門對地方政府的干預又缺少必要的限制和約束,已成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十分重要的障礙。除光伏行業之外,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矛盾更加尖銳,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地方政府為了政績需要,通過政策優惠、資金扶持等,助推了企業的盲目投資之風。如果說科學、適當、合理、規范的政策扶持,是企業發展的良藥的話,目前絕大多數地方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都成了毒藥,不僅沒有給企業補充所需的營養,反而加速了企業營養的損耗。如果這些“營養”能夠放到中小企業等必須輸送的企業,整個經濟就不可能出現今天這樣的格局,也不可能出現產能嚴重過剩、結構嚴重不合理的問題。
對歐美國家的貿易保護行為,我們應當也必須奮起反擊,但是,反擊的同時,更應當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與檢討,特別是政府對企業行政干預過多的問題,確實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
中國的市場經濟也已經實行很多年了,政府也應當不斷成熟和長大了。如果政府真的想引導經濟向好,那就應當在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完善法律制度、加強宏觀調控等方面多下工夫。而改善投資環境,也決不是現在地方政府動輒采取的各種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更不是默許企業違章建設、未報先建、邊報邊建等。如果這樣,離法治政府的距離只會越來越遠,離真正的市場經濟的距離也遠來越遠。
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經歷“成長的煩惱”過程,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這種煩惱和代價,應當在政府的作為下有效減少,而不是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