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木材進口的近期變化
1.木材進口渠道多元化
以往,日本進口木材的主要供應國是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新西蘭、印尼和馬來西亞,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進口渠道多元化階段)也開始從中國、歐洲諸國(尤其是東歐、北歐)以及南美、非洲等地區進口木材。
木材進口渠道的多元化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海運成本降低,無論從世界哪個地區進口木材,運輸費都沒有多大變化;二是日元升值,無論從哪里都可以買到木材;三是由于通訊技術的進步,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可以很容易地交換信息等。
2.木材進口從初級產品和半成品向成品轉變
直到木材進口低迷時期,原木仍然是日本木材進口的主體產品,但此后原木占有率大幅度下降,開始轉向半成品和成品進口,即從原木進口向中密度纖維板、定向刨花板、膠合板、集成材等加工品的轉變,然后又轉向家具、建材、內裝修材等成品的進口。
這些轉變主要是因為進口原木在日本加工不如直接進口加工品更劃算,加之資源國為發展本國工業、保護資源采取限制原木出口等政策。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從“日本沒有的優質產品由海外進口”向“在海外加工比在日本加工更便宜”的轉變。
從進口商品的質量看,中密度纖維板、結構用集成材、膠合板等“能用量化指標表明品質的產品”進口量增加,而“難以用量化指標表明品質的產品”進口量減少了。
3.進口產品質量下降
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俄羅斯材、北美材、南洋材等進口木材的質量明顯下降,但價格卻提高了。例如,進口的南洋材以前是大徑無疤通直的木材,樹種也是限定的幾種。但此后,隨著木材生產國優質資源的減少和日本生產技術的提高,市場從重視“外觀質量”轉向重視“功能品質”等,小徑彎曲的原木進口量增多,出現了木材產地、樹種及木材質量的多樣化。
三、日本在國際木材貿易中大勢已去
世界木材進口量從1961年的8100萬m3增加至1973年的1.82億m3、1997年的2.48億m3和2008年的3.02億m3。同期,日本的木材進口量依次為970萬、5400萬、4000萬和1800萬m3,在世界木材進口總量中的占有率分別為12%、30%、16%和6%。日本木材進口量1973年達到峰值,成為世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此后木材進口量及在世界的占有率均呈下降趨勢,如今日本已從世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退居第3位。
20世紀90年代,日本以其絕對優勢在世界木材貿易中占據著統治地位,即使本國擁有巨大市場的北美都沒能做到這一點。在東南亞、俄羅斯、新西蘭等木材產地國,日本掌握著價格、品質、物流等主導權?梢哉f,當時的日本人想要什么木材,就可以按照想要的價格買到手,但如今大勢已去,F在,由于需要的木材被其他國家買走,日本往往買不到想要的木材了。海外木材供應商說,“如果只出這個價錢,中東(或中國)也可能購買,可以賣給他們”。也基于這個原因,日本的木材進口正在從原木向鋸材、人造板甚至成品轉變。
從全球來看,世界木材貿易也現出了從進口原木向進口鋸材和人造板的轉變,而且在世界木材進口貿易中居前10位國家的占有率已從1961年的78%降至1997年的69%和2008年的61%,這說明世界木材貿易中競爭國的增加使主要進口國的占有率下降了。
四、作為木材進口大國的日本今后將如何應對
日本雖然已失去世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的地位,但仍然是第三大木材進口國,一方面必須繼續滿足對進口材的需求,另一方面為應對世界木材貿易品種多樣化和需求擴大,必須推動國產材的利用。
2005年以后,日本膠合板工業對國產材的使用,已經提高了國產材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這主要基于3方面的努力:提高了國產針葉材的加工技術;大力開展營銷宣傳;削減了采運成本,使國產材能夠與進口材競爭。這才是日本應該努力的方向。通過開發利用國內森林資源、擴大需求、削減成本,不僅要滿足國內需求,還要供應日趨增長的海外市場,使日本從“木材進口大國”轉變為國內生產、國內消費、進出口平衡的“木材大國”。
1.木材進口渠道多元化
以往,日本進口木材的主要供應國是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新西蘭、印尼和馬來西亞,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進口渠道多元化階段)也開始從中國、歐洲諸國(尤其是東歐、北歐)以及南美、非洲等地區進口木材。
木材進口渠道的多元化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海運成本降低,無論從世界哪個地區進口木材,運輸費都沒有多大變化;二是日元升值,無論從哪里都可以買到木材;三是由于通訊技術的進步,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可以很容易地交換信息等。
2.木材進口從初級產品和半成品向成品轉變
直到木材進口低迷時期,原木仍然是日本木材進口的主體產品,但此后原木占有率大幅度下降,開始轉向半成品和成品進口,即從原木進口向中密度纖維板、定向刨花板、膠合板、集成材等加工品的轉變,然后又轉向家具、建材、內裝修材等成品的進口。
這些轉變主要是因為進口原木在日本加工不如直接進口加工品更劃算,加之資源國為發展本國工業、保護資源采取限制原木出口等政策。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從“日本沒有的優質產品由海外進口”向“在海外加工比在日本加工更便宜”的轉變。
從進口商品的質量看,中密度纖維板、結構用集成材、膠合板等“能用量化指標表明品質的產品”進口量增加,而“難以用量化指標表明品質的產品”進口量減少了。
3.進口產品質量下降
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俄羅斯材、北美材、南洋材等進口木材的質量明顯下降,但價格卻提高了。例如,進口的南洋材以前是大徑無疤通直的木材,樹種也是限定的幾種。但此后,隨著木材生產國優質資源的減少和日本生產技術的提高,市場從重視“外觀質量”轉向重視“功能品質”等,小徑彎曲的原木進口量增多,出現了木材產地、樹種及木材質量的多樣化。
三、日本在國際木材貿易中大勢已去
世界木材進口量從1961年的8100萬m3增加至1973年的1.82億m3、1997年的2.48億m3和2008年的3.02億m3。同期,日本的木材進口量依次為970萬、5400萬、4000萬和1800萬m3,在世界木材進口總量中的占有率分別為12%、30%、16%和6%。日本木材進口量1973年達到峰值,成為世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此后木材進口量及在世界的占有率均呈下降趨勢,如今日本已從世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退居第3位。
20世紀90年代,日本以其絕對優勢在世界木材貿易中占據著統治地位,即使本國擁有巨大市場的北美都沒能做到這一點。在東南亞、俄羅斯、新西蘭等木材產地國,日本掌握著價格、品質、物流等主導權?梢哉f,當時的日本人想要什么木材,就可以按照想要的價格買到手,但如今大勢已去,F在,由于需要的木材被其他國家買走,日本往往買不到想要的木材了。海外木材供應商說,“如果只出這個價錢,中東(或中國)也可能購買,可以賣給他們”。也基于這個原因,日本的木材進口正在從原木向鋸材、人造板甚至成品轉變。
從全球來看,世界木材貿易也現出了從進口原木向進口鋸材和人造板的轉變,而且在世界木材進口貿易中居前10位國家的占有率已從1961年的78%降至1997年的69%和2008年的61%,這說明世界木材貿易中競爭國的增加使主要進口國的占有率下降了。
四、作為木材進口大國的日本今后將如何應對
日本雖然已失去世界第一大木材進口國的地位,但仍然是第三大木材進口國,一方面必須繼續滿足對進口材的需求,另一方面為應對世界木材貿易品種多樣化和需求擴大,必須推動國產材的利用。
2005年以后,日本膠合板工業對國產材的使用,已經提高了國產材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這主要基于3方面的努力:提高了國產針葉材的加工技術;大力開展營銷宣傳;削減了采運成本,使國產材能夠與進口材競爭。這才是日本應該努力的方向。通過開發利用國內森林資源、擴大需求、削減成本,不僅要滿足國內需求,還要供應日趨增長的海外市場,使日本從“木材進口大國”轉變為國內生產、國內消費、進出口平衡的“木材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