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危機就是來自于紅木材料本身的特性。紅木生長極其緩慢,比如小葉紫檀,需要生長500年直徑才能達到15厘米,而且“十檀九空”,這直接導致了其材料的稀缺性。小葉紫檀我國一年的進口量只有5000噸,目前的價格是每噸80萬到160萬元。
我國紅木家具的大部分原材料都依靠進口,這也是從明清就開始的。明朝時,僅次于小葉紫檀的關稅的就是紫榆,也就是老撾紅酸枝,而現在的紅木除了國內的海南黃花梨外,大部分都是來自非洲和東南亞,通過一些商家轉手貿易。
而坊間所說的游資炒作正是來自這個轉手貿易環節貿易商大量囤積紅木材料,引發價格暴漲,從中牟利。李波舉例說,去年大易紅坊拿到的紅木大料價格是11萬元一噸,而今年則漲到了30萬元,如果去年能大量囤積,今年將能賺個翻倍的利潤。
囤積加劇了紅木的材料稀缺,進而助推價格持續飆升,形成惡性循環這已經成為紅木家具制造業面臨的最大危機。李波介紹說:“拿海南黃花梨來說,這是唯一一種生長在中國的紅木,現在已經基本絕跡了,F在新培育的樹苗,最早也得在500年后才能做家具,也就是說你的孫子的孫子,或者能用上這些海南黃花梨做的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