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導致了一些有足夠政府關系,卻沒有技術儲備與市場渠道的企業開始大量投資。公開資料顯示,LED上市公司三安光電,采購200臺MOVCD就獲得蕪湖市政府超過5.25億元的補貼。
公開資料顯示,廣東省建立了20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深圳對于參與政府投資項目LED示范工程的企業,根據燈具的價格給予10%的補助,并貼息3年,對承擔企業投資項目LED應用示范工程的企業,按照LED燈具價格的30%給予補貼。于是廣東LED企業迅速上馬,傳統的照明企業幾乎都轉身進入LED行業。
“政府補貼無可厚非,但選擇的路徑卻有問題。”西頓照明總經理胡景文認為,在政府的引導下,第一波企業大多生產LED路燈,這是國際上最早也是最大規模的LED路燈應用推廣。但照明電器協會理事長陳燕生就明確表示,國內LED路燈的技術尚未成熟。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的路燈計劃還在飛快發展,例如山東濰坊已經把全市5萬盞路燈換成LED燈,完成率高達74%。
據悉,蕪湖市政府不僅給三安光電超過5億元的采購補貼,更給了該公司巨額訂單,從2010年開始,3年內每年采購該公司的產品2億元。三安光電2011半年報顯示,其子公司安徽三安光電2億元的收益中,其中1億元就是政府補貼。
于是惡性循環形成,一方面政府大力扶持LED產業,但由于技術條件不成熟,產品無法推廣到更大的市場。最后政府采購成為LED企業的唯一銷售渠道,LED行業內甚至流傳著“不找市場,找市長”的口號。
LED不是泡沫
“LED不是泡沫,在商用領域是非常有前景的。”盡管LED面臨著種種困境,但胡景文還是顯得十分篤定。在他看來,LED最大的優勢是節能,其次是使用壽命極長。“以一個商場每天13個小時的照明時間計算,1年節省的電費就能收回所有成本。”
也許是看好未來市場的前景,胡景文為西頓照明定下的目標是,三年內LED燈具要占銷量的70%,五年內比例提升到90%。
無獨有偶,看好LED產業的還有各大外資巨頭。松下電器調查顯示,全球LED照明市場規模去年為6千億日元,預計到2015年度將擴大至2.6萬億日元。因此,松下的目標是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10%。
飛利浦同樣加大LED投入,計劃在2015年LED銷量占比由現在的13%提升到50%。這兩家國際巨頭戰略版圖中,中國無疑是其最重要的區域。
面對國際巨頭的咄咄逼人,國內LED企業卻頻頻出現“市場不適綜合癥”,國內的高端LED市場逐漸被國際品牌占據。
而李寧宇顯得更為憂心。“我在市場上看到有些LED燈具只賣七八元。”他表示,市場上一些國際品牌的產品價格要在百元以上,國內品牌起碼也要四十元。他測算,LED室內用燈的生產成本應該在二十元以上,十元以下的產品說明市場已經出現惡性競爭。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國家訂立標準。”胡景文表示,為了節約成本,市場的確存在大量不合規格的所謂LED燈具,這些偷工減料的燈具不僅不節能,甚至還可能損害視力。盡管LED 在中國已經歷了20 年的發展歷程,但截至目前仍然缺少被業界認可的國家標準。而缺乏標準的惡果顯而易見,2010年5月到7月,歐盟委員會非食品類預警系統連續發出三道消費者警告,稱產自中國的三款LED日光燈不符合歐盟低電壓指令和歐洲相關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