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歐盟出臺的《原產國標簽法》如果實施,對相關企業的影響也將十分巨大。以家具行業為例,中國是家具制造大國,出口歐盟的家具數量占到出口家具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歐盟提高進口家具門檻后,初步估計將有三成左右中國家具企業難以進入歐盟市場。
尹琦對記者表示,這兩部法案都對進口產品的產地、原材料原產地、環保性能作出了嚴格要求。這不僅會增加家具企業的成本,同時,國內一些企業需要從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所羅門群島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進口原木和木材產品,而這些供應國中不少國家都存在非法采伐問題,因此,歐洲的原木“身份證”要求可能會使一些家具企業錯失訂單。“各國的管理法規不同,很難證明木材來源是否合法,而一些進口木材原產地來源更是無從核查,這對中國木制品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型木制品出口企業將會產生較大影響,甚至可能會迫使他們退出歐洲市場。”尹琦說,“不過,一些大規模的家具出口企業很早就與歐美家具進口商有交易,在原材料來源的證明細節上一直都嚴格遵守規定,因此,它們所受影響不會很大。”
“精耕細作”方能突出重圍
面對國際市場上日益提高的行業標準,中國制造業難道真的只能坐以待斃嗎?業內人士認為,“突圍”的關鍵還是要靠增加產品附加值。“從原木出口到膠合板、人造板出口,再到現在以家具出口為主,中國木材和木制品出口的產品附加值正在不斷增加。
當前,中國木材和木制品出口的主要特點是木質人造板和木制家具的出口占比很大。而未來,中國木制品出口企業應該向‘精耕細作’發展。”錦秀木業董事長蔡慧星認為,國內的木制品相關企業要做的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加大科技研發以減少對森林資源的依賴和破壞;建立較穩定的進口資源基地和渠道,增強抵御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影響的能力;建立較規范的進口秩序,避免自相殘殺而導致的無序競爭,削弱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破壞其在國際市場的形象等等,努力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全面打開高端市場的缺口,從以價取勝轉為以質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