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尋找新的稀土來源,“稀土替代材”也成為日本、美國等稀土消耗大國的新選擇。2010年,日本提出,將和美國加強在稀土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稀土替代材料。它從2007年就開始了投入70億日元的稀有元素替代品研究計劃。
2010年9月30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新能源與工業技術研發組織(NEDO)已成功研發出完全不必使用稀土的鐵氧體磁鐵驅動馬達。但NEDO也承認:與采用稀土元素的驅動馬達相比,鐵氧體磁鐵驅動馬達功率還不強。
“替代稀土的可能性很小。”廖春生指出,“如果真要替代稀土,除非犧牲材料的性能優勢,F在的情況是稀土進入了高科技競爭領域,犧牲一些優異性能,將會大大削弱競爭優勢,F在說可以替代稀土,應該只是一種談判手段。”
流失的技術
如今,稀土作為“工業維生素”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多數人的印象中,稀土與高精尖的產品有關。其實人類最早接觸的稀土產品,卻是日常生活中一個非常熟悉的物件:打火機。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等西方國家將稀土用于石油的煉制。廖春生說,稀土開始真正發揮不可替代作用,是從稀土分離得到單一純稀土開始的。
“70年代中國的稀土分離技術以低成本、高效的應用,提供了大量分離的、單一的稀土,這就推動了中國甚至世界稀土的研究和應用。”廖春生說。
80年代末,徐光憲帶著一批學生在全國各地開學習班,向上海躍龍、包鋼稀土、甘肅903廠等這些國營大廠講解全新的稀土分離技術,并幫助工廠將技術運用到生產一線。
不過在徐光憲看來,技術推廣原本是好事,但因為沒有建立起知識產權保護的概念,也造成了此后稀土分離的核心技術流失。80年代無償提供給國營大廠的分離技術,在10年后因改制等進入了私營企業。世紀之交,停產的國外各稀土企業又以合資的方式陸續進入中國,早期分離技術也被國外公司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