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有被推高嫌疑
針對外媒一邊倒的中國需求論,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則指出,如果單從供需而言,2010年中國鐵礦石減少進口900多萬噸,中國整體卻為此買單多支付了270多億美元。”除去美元貶值、本幣升值因素,除去各國通脹因素,沒有人能解釋這是怎么回事!”在他看來,礦企一直看多的鐵礦石今年漲價之說有“放煙霧彈”的嫌疑。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給自己發來的一份報道也顯示,對2010年1-11月份的鐵礦石供需情況做一個簡要計算可以得出:按照高爐/轉爐工藝流程生產粗鋼計算,生產1t鋼需要1.6t礦。2010年1-11月份我國生鐵產量5.44億噸,需要消耗鐵礦石約8.7億噸。1-11月份我國國產礦產量為9.73億噸,進口鐵礦石5.6億噸,總供給量為15.33億噸。15.33億噸的供給量和8.7億噸的消耗量比較,似乎中國的鐵礦石也不像投資機構所稱的那么緊缺。
影響鐵礦石價格因素很多,有世界鐵礦石儲量,本國產量等等。
事實上,鐵礦石作為一種商品,供給與需求是影響其價格波動的主要因素。近年來,需求的“中國因素”被普遍認為是推高鐵礦石價格的主要力量。但是貿易商的囤貨待漲、國外礦山的控制發貨節奏等非供求因素一直摻雜貫穿在全球鐵礦石貿易當中,這樣也就不難解釋,在鋼鐵企業的盈利捉襟見肘的時代,鐵礦石價格卻能依然飛漲。也正是這一點,使國外礦商們在行業景氣周期中可以獲得高于均衡價的超額收益,在行業非景氣時也可以調節鐵礦石供給量獲得相對不錯的收益。
對于提高中國企業在鐵礦石定價能力問題,唐驍波開出的“藥方”則是,加快產品結構調整以及鋼企間的兼并重組以期能獲得更大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