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進入品牌賣場銷售,沒有國家權威機構出具的合格證書,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位木門生產商負責人告訴記者。記者發現,目前木門企業提供給賣場的檢測證書主要由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出具。同樣是國家級的質檢機構,難道國家人造板與木竹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與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面對一個檢測合格另一個檢測不合格的結果,不僅是驚訝與困惑,還有委屈:我們沒有少花檢測費,我們怎么知道哪個檢測中心出具的報告才有效?
兩個標準讓企業選擇無所適從
業內人士透露,無論是國家人造板與木竹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還是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都是國家權威的質檢機構,出具的檢測報告都具有法律效力,具有權威性。出現檢測結果不一致,關鍵點在于適用的標準不同。
除了甲醛釋放量依據同樣的行業標準以外,木門企業針對其他指標送檢時大多依據2006年由國家發改委頒布的《WB/T1024-2006木質門》這一標準,檢測的項目包括允許偏差、留縫限值、貼面與漆面表面外觀、含水率等,而中國消費者協會進行比較試驗采用的標準是2000年由國家建設部頒發的《JG/T 122-2000建筑木門、木窗》,檢測項目包括含水率、浸漬剝離、表面膠合強度和沙袋撞擊等。
稍加比較就會發現,除了“含水率”以外,兩個行業標準檢測的項目基本上是相同的。一位木門企業老總向記者透露,要達到2006年的行業標準要求,是相當容易的,只要使用的板材干燥良好,生產時外觀沒有較大偏差,就不會出大問題。相反,2000年的行業標準要進行破壞性試驗,相關指標更難達到,比如“浸漬剝離”這項指標,就要將樣品放到高溫熱水中浸泡幾小時后,再放置在高溫干燥空氣中,查看其剝離程度。如果樣品每一邊的剝離長度超過了25mm,就被視為不達標。這樣的產品在受潮的情況下,容易開膠。這也是一些劣質木門用過幾年之后表面出現“脫皮”現象的原因。
“作為一個希望做品牌的企業,非常重視產品質量。除了行業協會抽檢以外,我們每年多次主動從生產線上抽取樣品,送到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進行檢測,生怕產品出一點差錯。”一位木門生產企業老總告訴記者,每年單是主動送檢產品的檢測費也得花費兩萬多元。正是由于每次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出具的產品檢測報告都是合格的,才使得這些企業揚眉吐氣,認為自己的產品不會存在任何質量問題。沒想到中國消費者協會依據《JG/T 122-2000建筑木門、木窗》,委托國家人造板與木竹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使得5家企業在“浸漬剝離”這一項上“栽”了。
由于2006年發布的木門行業標準根本沒有“浸漬剝離”這一項指標,一些企業在這一指標的控制上就沒有重視。“我們以為最近頒布的標準,就是最權威的標準,哪知道還有一個老標準也得執行?我們應該選擇其中一個標準,還是要依據兩個標準對產品進行檢測?我們付出的不僅是幾萬元檢測費,而是我們在選擇上無所適從。”一位上“黑榜”的木門老總談起這事兒就有些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