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正在修繕沈陽故宮的牌坊。本報記者 徐丹偉 攝
![]() “古”與“今”和諧共處,經濟建設與歷史保護血脈相連。 本報記者 萬 重攝
![]() 原東三省總督府承載著300余年的歷史滄桑。 本報記者 徐丹偉 攝
本報記者 徐曉敬 郭寶平 □城市的現代化進程需要歷史的積淀和底蘊作后盾。在沈陽市大規!敖ㄐ隆边^程中,保護歷史文脈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 □半個多月前,《沈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草案)》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通過,現已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將對沈陽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等分層次保護。 □沈陽市投入逐年增多,歷史文化名城所需搶救性保護資金和日常工作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2006年市本級累計實現投入9968萬元,2007年達到14583萬元,2008年增至30188萬元,年均增長76.65%。 沈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概目 類別 文物名稱 總計(處) 古遺址 沈陽故宮、新樂遺址、老龍口酒窖池、石佛寺城址、高花城址等 20 古建筑 太清宮、盛京城址、南塔、東塔、無垢凈光舍利塔、錫伯族家廟等 20古墓葬 昭陵、福陵、鄭家洼子青銅短劍大墓、上柏官漢魏墓群等 8 碑刻 僧洛林沁碑 1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張氏帥府、東北大學舊址、沈陽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舊址、東三省總督府等 75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 中共滿洲省委舊址、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東北解放紀念碑等 5 沈陽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29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33處,市級86處。 考古機遇 希望找到“候城”南墻 “‘候城’的北墻已經找到,南墻在哪?這個世人關注的課題今年有望得出結論!”在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姜萬里看來,課題破解的機遇就是今年沈陽城建的大舉措。 在沈陽歷史文化名城的研究方面,尋找“候城”的南墻是“城市考古”的重大課題。 有一種公認的說法是,沈陽有2300年的建城史,當時的“候城”應該是沈陽中心區域“城市”的起點。 1993年沈陽市在修建東亞商業廣場 (現興隆大家庭)時,在地下發現了城墻及相關遺物。經考證,這是戰國時“候城”的北墻。 這只是“候城”的局部。普通百姓和專家學者都十分好奇:“候城”到底多大?什么樣子? 有專家認為,“候城”面積不大,四面城墻,每面城墻長幾百米,還都是土砌成的。這里曾駐扎有大量軍隊,由于軍人家屬的遷入,逐漸形成規模,就在這里建了城,名叫“候城”。也有人試圖勾勒“候城”的大致范圍——以現在的興隆大家庭為一側,正陽街到朝陽街的區域內,沈陽故宮及沈河公安分局都在城內。 遺憾的是,在“候城”的南墻被發現之前,這些推斷和猜測還無法得到證實。只有找到了南墻,“候城”范圍之謎才會真正解開。然而,城市考古還要考慮地上建筑物的制約。 “這得找機會,你總不能把人家好好的樓扒了,然后到底下去搞勘探吧? ”姜萬里說,“這次我們有一個機會,就是‘通天街’改造。根據已有資料推斷,沈陽故宮和張氏帥府之間的地段,很可能會發掘出‘候城’的南墻!因此,我們已把尋找‘候城’南墻的考古發掘任務列為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今年的第一項具體工作。 ” 北墻遺址是我們認識“候城”的突破口,相當于一個點,如果在此基礎上再發現南墻遺址,就可以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候城”的大小范圍將由此揭開面紗。 遺址保護 “甕城”遺址將被展示 沈河區綜合辦稅服務樓施工工 地上發掘出德盛門的“甕城”基礎, 如何保護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 沈陽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今年要重點做好三件事,除了尋找“候城”的南墻,還要展示“甕城”的遺跡以及出書匯報八王寺地區文物考古發掘成果。 沈陽市東、西、南、北順城街路圍合的區域被稱作“方城地區”。據介紹,“方城”經歷明清兩朝的變遷,由4門變為8門,城內“十字街”辟為“井字街”。“方城”雖然沿用至今,但其周圍能見到的文物古跡卻越來越少,所以德盛門“甕城”重見天日顯得更加珍貴。 2007年,沈河區國稅局開始建設綜合辦稅服務樓,施工地點位于清初方城的德盛門(俗稱大南門)附近。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隊配合其基本建設,在施工工地上發掘出德盛門的“甕城”基礎。 據介紹,“甕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門,與城墻連為一體的附屬建筑,多呈半圓形,少數呈方形或矩形。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甕城”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鱉”之勢。 “這個遺址我們要保護展示,年內要在沈陽方城周邊再增加一處景觀!苯f里說,“沈陽市政府今年將投資100余萬元,待沈河區國稅局綜合辦稅服務樓完工后,在樓前方‘甕城’所在位置建設休閑廣場,廣場的部分地面將使用透明建筑材料,走在上面的人可以看到‘甕城’的基礎,近距離感受‘甕城’的雄偉和沈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 專家在評價這一遺址的保護方案時指出,“這是建‘新’與搶‘舊’結合得比較好的典型案例。沈河區國稅局綜合辦稅服務樓在施工中不但沒有破壞古跡,還在樓前廣場展示‘甕城’遺址,既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蘊,使文物古跡更加 ‘親民’,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建設的水平。 ” 搶救文物 正在復蘇的城市記憶 根據沈陽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紀念館年內將建成開放;承載著三百余年歷史滄桑的東三省總督府列入政府修繕計劃;留住萬泉公園,讓人們共享百年公園的氣息。 “二戰盟軍戰俘營”將展原貌 十多年前,一位美國老兵向當時正在美國訪問的沈陽代表團成員提起一段往事:二戰期間,他曾經被日軍關押在奉天的戰俘營里,不知道這個戰俘營還在不在? 代表團回國后,根據相關線索,很快就在沈陽市大東區珠林街的沈陽中捷友誼機床廠找到了這座戰俘營——沈陽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 沈陽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設立的一個關押盟軍戰俘的集中營,從1942年到1945年,這個集中營曾關押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戰俘,最多時達2000名。 二戰期間,在東方戰場上專門關押盟軍戰俘的集中營能夠保留下來的并不多,沈陽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則非常難得地保留了戰俘的營房、戰俘醫院和日軍辦公用房,還有當年的水塔、煙囪等其他遺跡。 有人將沈陽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比作東方的奧斯維辛,而它與奧斯維辛最大的不同就是里面關押的全都是軍人。它是現存唯一的一座日軍專門關押二戰盟軍的戰俘營。因其存在的唯一性和國際性,沈陽市政府決定恢復這個遺址,把這個地方建成博物館,并于2005年對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舊址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和修繕。 據“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沈陽二戰盟軍戰俘集中營占地約5萬平方米,沈陽市政府準備分三期開展此項工程。一期工程用地近1.3萬平方米,現動遷工作已接近完成。根據沈陽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紀念館年內將建成開放。 東三省總督府列入政府修繕計劃 東三省總督府已列入政府修繕計劃,古建筑將重現風采! 早春時節,記者再度光顧這座古老的建筑,盡管“淹沒”在民宅中,樓體已經殘破,但它昔日高貴的豐姿仍依稀可辨:文飾豪華的樓體外部,深紅彩鋼瓦的房頂,還有那精致的拱形窗,精巧的雕花…… 殘破的樓門寫上了“危險、勿靠近”的字樣,但周圍的居民告訴記者,“老建筑依然受關注,經常有人拿著信函來‘看’它。 ” 在來訪者中,劉偉民就是其中之一。這位專門研究古建筑維護方面的省政協委員,曾經十萬火急地提出盡快拯救東三省總督府的提案,“我們不能眼看著三百多年的文物建筑在我們眼前遭到毀壞。作為一名從事古建筑保護工作30年的工作人員,我強烈呼吁立即對該建筑實施搶救性修繕。 ” 搶救它,就是在搶救城市的歷史記憶。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東三省總督府舊址正好位于沈陽故宮和張氏帥府之間。三座歷久滄桑的古老建筑,見證、記錄了沈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不同時期的歷史。 “承載著三百余年歷史滄桑的東三省總督府,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東三省總督府作為沈陽老城區內的代表性建筑,在東北乃至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偉民說。 專家介紹,東三省總督府始建于清入關前,1644年清入關后成為清留都府,1622年改為鎮守遼東等地將軍府,后改為奉天將軍府 (又稱盛京將軍府),為當時總管八旗事務大臣辦公衙署。1907年改制成為東三省總督府。20世紀20年代張作霖曾在此辦公,張學良的“保安總司令部”也曾設于此地,1931年后這里又做過一段偽奉天省政府。該樓是沈陽故宮的同期建筑,也是沈陽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 留住百年公園 “當初大東區政府沒把它賣掉開發,而是留了下來,真是給我們老年人辦了一件大好事。 ”2月28日傍晚,正在萬泉公園鍛煉身體的張大爺告訴記者。 “保留這個公園,不僅為市民提供了活動場所,市民們也多了呼吸新鮮空氣的休閑場所。 ”張大爺告訴記者。 建于1906年的沈陽市萬泉公園,是沈陽歷史上第一個向游人開放的公共園林,1979年更名為“沈陽動物園”后,年游客量曾高達162萬人次。 2000年動物園遷走后,眾多開發商垂涎于這塊黃金寶地,但政府反復論證后,還是決定把這座百年公園為市民保留。 百年公園的改造規劃采取了“保留、改造、增加”三原則,即保留趙爾巽公館、古水塔、水上餐廳及其他公園歷史景點遺跡,保留園區長勢尚好的樹木、綠地、喬木群;改造公園道路、水系、堤岸凌亂的綠地;增加綠地、樹木、精品園林景觀,擴大水系。經過改造修建后的公園將形成萬泉蓮舟、花溪柳韻、萬蓮垂釣、古塔映翠、碧野芳庭等新景觀。 留住百年公園,群眾拍手稱贊,大東區區委區政府領導也覺得很有成就感——盡管賬面上公園用地的建設讓他們丟失了一大塊財政收入,但讓城市又增加了一個“綠肺”,也留存了百年公園的文化氣息。 立法保護 6年出臺3部法規 2003年《沈陽市故宮、福陵和昭陵保護條例》出臺,這是建國以來沈陽市第一次為文物立法;2005年《沈陽市地上不可移動文物和地下文物保護條例》發布,當時沈陽面臨的最大矛盾是經濟建設飛速發展,破壞地上地下文物比較嚴重;今年《沈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列入立法正式項目。 早在1986年,沈陽市就被國務院列為歷史文化名城。 “沈陽擁有72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已發現文物古跡1100余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6處。 ”沈陽市人大代表、沈陽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胡寶蘭對沈陽的文物古跡如數家珍。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作為一項綜合性工作,必須要用法律、法規作保障,確保歷史文化名城不遭到破壞。 ”胡寶蘭認為。 “2003年《沈陽市故宮、福陵和昭陵保護條例》出臺;2005年《沈陽市地上不可移動文物和地下文物保護條例》發布;今年2月16日《沈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草案)》在市政府常務會議上通過,2月26日,經由市人大常委會一審。這個條例出臺后,沈陽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將不再只是一個建筑一個建筑地單體保護,而是從歷史城區、歷史風貌區、歷史文化街區幾個層次成片成片地保護。 ” 6年間,沈陽出臺了3部文物保護法規,在胡寶蘭看來,“這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 ” 近幾年來,沈陽市各級政府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多。歷史文化名城所需搶救性保護資金和日常工作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2006年市本級累計實現投入9968萬元,2007年達到14583萬元,2008年增至30188萬元,年均增長76.65%。 專家觀點 “易拉罐現象”帶來的思考 “建新”與“搶舊”怎樣共進?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如何相得益彰?這是應該引起廣泛關注的一個話題,遺憾的是,雖然現在政府很重視,投入也在不斷加大,但部分人群和有些利益團體卻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甚至做出一些令人遺憾的行為。由此我想起了“易拉罐現象”。 平日開車時,經常有人來敲車窗,索要空瓶子。有時把沒打開過的易拉罐給他,他接過來后立即打開,不喝,而是嘩嘩地把飲料倒掉,然后“叭”地一踩,再把癟癟的空罐歡歡喜喜地塞兜里!他不知道,易拉罐里面的東西要比這個空罐貴得多。這種行為就是可笑可嘆可悲的“易拉罐現象”。 在房地產開發中,有時候,一些人腦子很簡單,就想千方百計地把地上物都拆了,也不管它是不是很有價值的文物或遺址,只看到這個地皮的價錢了,其實他們是在把城市的根給挖掉了。這其實也是一種“易拉罐現象”。 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并非矛盾,良好的文物保護工作成果會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改善這個城市對外的文化形象,增強城市的魅力。 一個現代化的都市應該是積累式的,她不僅應該有先進的技術、現代的建筑,還應該有非常深遠的、優秀的歷史傳統。陳伯超(沈陽建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來源: 遼寧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