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門窗制造業仍有大機會
《中國制造2025藍皮書(2016)》中顯示,在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制造業綜合成本變化等因素影響下,全球制造業布局逐漸調整,正在加快向東南亞、南亞、非洲等成本更為低廉的地區轉移。這就意味著,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口素質的提升,勞動力成本已不再像過往那樣的低廉。至少與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相比來說,勞動力成本和人口紅利的優勢漸漸消失。中國門窗等制造業寒冬已經到來。
即便如此,但當下中國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不是經濟增速的放緩,也不是供給的過剩,而是中國出現了一批億級數量的消費者。這些80后和90后,正走上社會的舞臺,并將在未來30年內占據舞臺中央位置,成為新崛起的消費主力。他們喜歡按自我意愿選擇生活方式,并且愿意為優質的東西付費。其視,為優質的東西付費,也是永久、永恒的全球行為。知道了永遠不變的東西,對不斷的變化又有何懼?
曾幾何時,雷軍在2010年思考當時的狀況發現,“中國作為制造大國,擁有全球最大市場之一,但是中國人看不起自己的產品。因為產品的確做得很差,擺在商店里的商品都非常貴。”如今,這個狀況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這些新成長起來的消費者,想要花錢買優質的東西,卻面臨著尷尬,原因是他們發現有些東西在國內買不到。
定制化需求量提高帶來巨大發展前景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誰能夠深入了解新興消費群體的最深層的永遠不變的需求,也就一定程度上抓住了當下的消費市場及下一個市場的增長點。亦其實,求道,就是求知不變的東西,知不變的的東西,就是知道。事實上,不只是消費市場前景廣闊,為中國門窗制造業創造了條件。此外,定制化需求量的提高也顯而易見地讓人看到中國門窗制造業的潛力。否則,也就沒有云計算、大數據等等這些業內外街談議巷的事情了。
定制化,是包括但不僅包括中國門窗制造在內的所有行業的服務發展方向。如今,消費者的生活品味逐漸提升,對消費個性的追求越發明顯,而定制化服務給消費者帶來的正是個性的感受。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沒有哪兩個人能夠從定制化服務中得到完全相同的體驗,因此定制化越來越受歡迎。
當前,除了一些富人為了追求與眾不同的生活外,也可能存在一些人因某種特殊的需求而選擇定制。但整體看來,由于與未來比過去永遠是初級階段,所以可以說之前的定制化的需求較低。而今天,定制化的需求正不斷提升,并且具有某種程度的共性。根據共性劃分出不同的類別,再按照這些類別的個性需求進行服務定制,中國門窗制造業為此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細想一下,定制化服務所產生的“體驗”效應是帶給消費者美好的感覺、永久的記憶和值得回味的事物與經歷。而漸漸成為消費主力的未來人,追求生活品質,與定制化是十分契合的。如果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第一代‘中國制造’的產物,雖‘價廉物美’,卻了無情趣。”那么,第二代“中國制造”的成果會應消費者需要而生,充滿情趣。情趣這個東西,說也說不清楚,就象詩。但有一種現象是,自由的人,都是詩人。未來定制化或能占據制造業的遠遠超過半壁的江山也未可知。知道的人,才會有工匠精神,因為他們開悟了,是自由的,所以有詩性
我國門窗制造業人才缺口十分巨大
伴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的升級變得更加明顯,但升級情況有所不同。對中國門窗制造業而言,互聯網只能幫助其完成轉型升級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則需要依靠技術產品化能力和工匠精神。科技進步是產品化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徑。目前,技術革命產業化還未達成,但未來的二三十年,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技術、新能源等新一代技術,將會源源不斷地為技術產品化能力的提升提供條件。
而工匠精神無論是在過去還是未來,都需要貫穿門窗制造業發展的始終。尤其是伴隨定制化服務需求的上升,這種必要性越發明顯。定制化服務不只是一種勞動,更是一種高水平的勞動。它對“勞動者”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門窗制造業需 要的不僅是人,而是人才。
2月14日,教育部最新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對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進行了預測。預測顯示,至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950萬,高端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人才缺口將達到450萬人,電力裝備領域人才缺口將達到400萬……無論是哪一個領域對人才的需求,都需要有更高的素質,更豐富的專業知識,更積極的工作態度的真正的人才。雖說,如今的生產車間已和以往大不相同,很多人力被機器人所取代,使加工變得更加快速精準。但如果想要打造出完美、極致的產品,那么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雖然,中國門窗制造業發展必將歷經坎坷,但只要知道要去往哪里,全世界都將會為之讓路!中國門窗制造業要想披荊斬棘一路前行,具體或首先取決于一批制造業領導人的認知。當然,我們也須始終堅信:勇者無懼,乘風破浪,終將到達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