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我不看好“金九銀十”,也不看好準備最后搏一把的廠商。原因有兩點。
一是,現在市場進入艱難是常態化,不能寄望于哪個季節會變好。市場蛋糕在萎縮,購買力下降也是事實,把市場翻個底兒朝天,把明年、后年的消費力都給擠出來,對于現在的行情,也不會有多大改變。有行業的朋友把今年跟2008年對比,說當年全球金融危機對陶瓷行業的影響,都沒有今年那么大。這位朋友用的是銷售額同前一年對比的變化來衡量。盡管這種對比有一定的不科學性——畢竟2008年全球的陶瓷磚產量還沒有現在中國全年的產量大。當時中國陶瓷磚的總產量,意大利統計數據是34億平方米,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統計的數據是57.55億平方米。按最高的數據算,2008年中國陶瓷磚產量也只是2014年的一半。從這個角度看,2015年陶瓷行業面臨的危機比2008年要嚴重得多,因為2008年市場只要消化57.55億平方米,那就已經是100%產銷率了。而今年,若市場只消化57.55億平方米,明年有大半時間瓷磚廠都不需要開工了吧?產能過剩,市場萎縮,陶瓷行業進入有史以來最艱難的時期(未來是否會更艱難還未可知),這一事實必須面對。大環境如此,“金九銀十”這根輕飄飄的稻草,只怕是救不了誰的命了。
“金九銀十”輝煌或難再 陶瓷企業應放眼長遠
二是,現在的促銷戰也已經常態化,“打一場突擊戰”已失去市場,團隊也喪失了打突擊戰的力量。以前總是說,6、7、8月是淡季,到了9月、10月沖一把。今年從上半年開始,我們看到的就是,所有的陶瓷企業都在全力往前沖業績。能派到市場去的人,全都派去了;能搞促銷活動、終端爆破的地方,都搞了一遍了。曾經聽張念超說金意陶一年做100多場終端爆破活動,覺得是“瘋狂營銷”,但現在,這種瘋狂已成為常態。半年做100多場活動的,在佛山隨便數數就有那么幾個。市場潛力已經被挖了一遍又一遍,就像農村被翻過的紅薯地一樣,第一批大人挖的是大紅薯,后面是自家小孩子撿大人漏掉的小紅薯,還有一些別人家的小孩子,在主人家撤掉以后,再去地里理一遍,還可以撿一些漏。但這樣一遍一遍撿過之后,今年的地里再也找不出紅薯來了,只能等來年播種和成長,F在還把下半年沖銷量的希望寄托在“金九銀十”的人,就跟貪心又固執的小孩子一樣,非得去被撿過無數遍的紅薯地里再找一些剩下的紅薯。耗費團隊巨大的精力,耗費公司不少的財力,結果只能差強人意。
在此,也給陶瓷行業的朋友兩點建議。
第一,別再盯著目標任務額不放了。在還沒看明白市場形勢的情況下,別再為了短期的銷售目標,讓團隊去市場上拼殺得精疲力竭而難得有所收獲。今年若只盯著目標業績去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廠家失望、經銷商失望、業務員失望,參與終端大戰的所有團隊成員都信心破滅。這對于企業的未來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因為這個時候還以提升銷售業績來論英雄,無疑只會打擊人的信心。我認為,這個時候,企業老板和管理層更應該做的,是研究大的經濟形勢和市場形勢,結合這些形勢,打造適合未來發展的體系,制定公司未來的方向。比讓團隊完成遙不可及的業績更重要的,是讓團隊明白,今年銷售業績下滑,是大勢所致,不是公司的問題,不是團隊的問題。按照現在制定的路線發展,公司將會有一個怎樣的未來,團隊會有怎樣的未來,個人會有怎樣的未來。這樣,才有可持續發展下去的基礎和動力。當然,活一天算一天,茍延殘喘的那種企業,飄過,就當我沒說。
第二,做好利潤。在業績沖不上去的時候,拿什么提振團隊的信心?用利潤。有了利潤,就可以給到表現好的員工應有的獎勵,就可以在體系的完善和變革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就可以讓團隊有一種“咱家有糧,心里不慌”的感覺,能夠更安心,更踏實地留下來干活。否則,人心惶惶,企業還何談發展?怎樣做利潤?該勒緊褲腰帶的時候就得勒緊褲腰帶?刂坪蒙a、銷售、推廣各個環節的成本,那種不實用的表面功夫就別做了,省出點兒精力來把內部管理理順。陶企能省錢的地方太多了,以前日子好過,大家都得過且過,現在日子不好過了,老板們該盯的地方就該盯緊點兒。王熙鳳說過:“我們王家的地縫子掃一遍都夠你們吃一輩子了。”有一些陶瓷企業該盯緊的地方盯緊一點兒,不用去市場多費勁兒,利潤都會上來了。
總之,別盯業績,盯利潤,順便再盯盯以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地方。從各種花里花俏賺吆喝賺熱鬧實際上賺不到鈔票的活動中解放出來,靜下心來理順自己的體系,規劃好企業的未來。
“金九銀十”只有兩個月,而企業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