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抬價再打折的假優惠
市民蘇先生在團購會現場以6折的折扣定下了一款原價為12000元的櫥柜,然而,第二天他在某家居賣場的該品牌專賣店卻發現,店里的同款櫥柜原價僅為9980元,在跟店員討價還價半天之后,最終砍到了6800元,這比在團購現場的所謂“底價”還便宜了400元。
“團購肯定比市場價便宜”幾乎已經成為消費者的心理定式,而利用這種心理,部分團購活動中的商家趁機抬高原價再打折,實際上這種所謂的優惠全是忽悠。一位經常跟建材商打交道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團購會上產品虛標價格由來已久,消費者往往只關注折扣力度是否大,因此商家往往都會抬高價格再打折,最終的成交價其實都在商家的把控之中,“商家一定是有一個價格底線的,畢竟,利潤還是他們追逐的唯一目標。”
隱形消費很“坑”
眾所周知,家居類產品的特殊性就在于不但大宗而且大多需要安裝服務,而低價團購往往不包含后續的服務費用,這就導致消費者有可能要多花冤枉錢。
市民沈小姐近日參與了一場家居團購會,在現場訂下了一套裝飾柜,然而,交了訂金之后,她才被告知,貨品必須自提,而且不能當場提走,需要等到下一周再憑單據提貨,并且不提供安裝。“家具這么大件的貨品怎么自提?”沈小姐反復詢問后得知,如果需要送貨和安裝,都要另外付費,商家給出的回復是:“團購已經給出了最低的價格,我們已經沒什么利潤了,不可能再提供這么多無償服務”。沈小姐無奈之下計算了一下送貨和安裝費用,加起來“比賣場根本沒便宜多少”。
消費者在家居團購中消費無保障已不是新鮮事。如在團購中購買的馬桶、瓷磚等產品不提供送貨、安裝服務,在安裝過程中遇到問題商家不予解決;沒有用完的瓷磚商家不愿意退回等問題屢見不鮮。業內人士表示,一些團購商家不提供送貨、安裝以及后續服務是很常見的情況,一般消費者購買此類產品時,要問清楚相關的服務說明與備注,不要盲目追逐價格的優惠而忽視了售后服務的保障;如有收貨超過30天等特殊情況,應提前和商家協商好售后事宜并保留相關憑證。
魚龍混雜品牌亂
據了解,目前,家居團購會有多種形式,有的是單一品牌的,有的則是多品牌聯合的。多品牌聯合的團購則經常出現“傍品牌”的現象,以某些知名品牌為號召,現場再摻雜其他雜牌貨。
鄭先生在某團購網站上報名參與了一場團購會,“看上一款品牌沙發很久了,正好發現團購的主打就是這個品牌,于是決定去看看”,可是到了現場,鄭先生才發現,他看中的品牌沙發雖然也參與團購,但是限量供貨并且數量很少,根本搶不到,而該品牌雖然被宣傳為“主打”,實際上只是噱頭,現場充斥著多個他聽都沒聽過的品牌,“有些看起來就是很過時的款式,質量也不敢說有什么保證”,他坦言,最終空手而歸。
多品牌聯合的團購會現場魚龍混雜并不是新鮮事,而一旦消費者購入質量不過關的產品,維權就容易遇到各種問題。專家建議,購買建材一定要貨比三家,不要盲目跟風團購,更不能沖動下單,以防止退單過程中產生糾紛。此外,在團購會現場下單時,應跟商家簽訂違約責任,團購服務沒能如期兌現,對方要進行賠償,這樣才能對商家的服務有所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