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衛浴行業因中國游客赴日搶購馬桶蓋一事而熱鬧起來,使得馬桶蓋這一原本在中國屬于冷門和極低普及率的家用產品被推至輿論熱點。借助春節和兩會的催化以及大眾媒體和互聯網的高效傳播,馬桶蓋話題持續升溫,國家總理和多位兩會代表委員們也就此發表自己的觀點態度。讓大眾關注智能馬桶是衛浴界多年的夙愿,在2015年初不經意的做到了。當馬桶蓋被炒熱之后,我們如何省思身處的這個行業。
馬桶蓋事件帶給行業的省思與啟示
理性看待消費者用人民幣投票
關于中國游客赴日購買馬桶蓋,這是消費者用人民幣投票的正常市場現象,作為中國人或者中國企業都應該理性看待。中國制造業無需妄自菲薄,也切不可盲目自大。事實證明,在日本最暢銷的馬桶蓋其實是MADE IN CHINA.。正如李克強總理的表態:第一是要抱著“開放的心態”,反對貿易壁壘,因為“消費者有權享有更多選擇”。第二,中國企業要升級,如果國內也有相同質量的產品,應該更有競爭力。
其實,赴日購買馬桶蓋現象并不單純是國產與日產之區別,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所致。比如人民幣對日元升值,使得中國游客在日本消費動力提升。又如,日本智能馬桶高度普及,使得游客方便體驗,也是促成購買的重要原因。我們不要盲目去推崇日本產品,但我們必須要承認日本在許多方面做得確實比國內好。日本人以“追求完美”、“做到極致”而著稱,在產品質量的把控上也極為嚴格,做到讓消費者放心。在日本旅游的中國人會被日本的很多生活習慣和細節所打動,外加商家的吹捧,很容易提升對日本產品的好感,進而容易促成購買行為。
國產品牌公信力不足
中國游客在日本大量搶購馬桶蓋其實是海外購買熱潮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海外代購、海淘、出國購物等風潮愈演愈烈,國內頻頻爆出的各種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問題令國內不少消費者認為海外購買的產品更讓人放心。因此,赴日購買馬桶的背后是對國內品牌的不信任。中國人到日本去買馬桶蓋,買的是日本的質量標準和品控體系。
日本智能馬桶蓋的研發和生產的確早于國內,不可否認其產品在技術和穩定性上曾經一度領先國內。但國內智能馬桶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在技術上已不輸日本,許多日本知名馬桶蓋品牌也是在國內代工。國內市場真正推廣智能馬桶蓋才四五年時間,在市場占比極低,屬于未被教化的市場,因而國內許多消費者對智能馬桶并不了解。另一方面,國產衛浴產品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許多品牌的智能馬桶穩定性差,易出問題,產品返修率高,這也導致大眾對國產品牌印象差的原因。
廈門注塑工業協會會長戴澤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目前國內的智能馬桶蓋主要參照的家電行業標準,要符合電工安全產品安全認證。但總的來說,標準化體系還有些混亂,由于各個地方監管力度不一,高端品牌的企業執行的標準比較嚴格,但也有一些地方的企業安全性、質量上要差一些。
而據了解,智能馬桶的專用國家標準在2014年已經研討完成定稿,預計2015年能正式出臺,與國外標準基本相同。
隨著國內衛浴企業在技術和性能上的不斷提升,國內企業的確能制造出與日本旗鼓相當的產品,但國產衛浴尚缺乏在智能馬桶的強勢品牌,需要在眾多品牌產品中去分辨,無疑也成為消費者選購質佳產品的一大困擾。
抓住中國智能馬桶革命元年
智能馬桶蓋在國內市場推出多年,卻一直備受國人冷落,而一篇熱門文章卻引爆了這個不溫不火的市場。馬桶蓋的背后不僅僅是中日制造品牌的PK,更是國內智能馬桶市場千億商機的掘金。2015年伊始,馬桶蓋攀上了海外搶購、春節消費、兩會等熱詞,外加媒體大肆報道、互聯網的快速傳播,使得馬桶蓋火得一塌糊涂。具有沖洗、烘干、加熱等功能的馬桶蓋迅速進入國人的視野,比起衛浴品牌憑借自身力量賣力宣傳的效果好上千倍萬倍。
一個馬桶蓋如果按2000元算,在中國賣1億個,就是2000億的市場。衛浴行業迎來了史上智能馬桶銷售的巨大商機,2015年或可稱為中國智能馬桶革命的元年。因此,在馬桶蓋爆紅之后,國內衛浴產業為之一振。春節剛過,商業嗅覺敏銳的部分品牌率先站出來應戰日本產品,在維護國產衛浴品牌尊嚴的同時借此東風宣傳自家馬桶蓋。
對于業內人士而言,我們清楚的知道中國游客在海外搶購的馬桶蓋是最基礎的智能馬桶蓋,在市場上已上市多年,其技術含量并不高。目前,衛浴智能化產品也已得到蓬勃發展,新技術不斷應用于衛浴產品。特別是海爾、美的等家電巨頭布局智能家居,將加速衛浴智能化的發展和應用。
雖然千億商機已擺在面前,衛浴行業在欣喜的同時也別忘了國際衛浴品牌以及跨界品牌也虎視著這塊蛋糕。對于國產品牌而言,馬桶蓋的背后有機亦有危。年輕的中國衛浴產業在產品設計、產品細節等上一時難以趕超國際品牌,但是在新技術應用上,我們并沒有落后太多,甚至可以說幾乎處于同一起跑線。未來國產衛浴產品競爭的突破口就在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上。
做好產品與做強品牌并舉
家電行業一直被認為是衛浴行業的前車。起初國內所有家電也都是舶來品,但現在國內市場在電視機、空調等家電產品上都認可中國本土品牌。我們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內衛浴產品可以像家電產品一樣讓國人認可,前提是國內衛浴企業必須用心做好產品和做強品牌。
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在評論“中國人扎堆去日本買馬桶蓋”事件時指出,我們不能責怪消費者不愛國,實際上是我們制造業不愛國,是我們偷工減料得太多,抄襲得太多導致的結果。
相比日本品牌,國內品牌更懂國內生活環境和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更能夠做出貼合家門口市場需求的產品,而且在價格上也有競爭優勢。國內企業只要下決心做好產品,強化品牌,是完全可以建立國內消費者的信心。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也為國產衛浴企業支招:在經濟新常態發展中,要轉變思路,企業應該讓產品更個性化,讓服務更人性化。把品牌打到國外去,把顧客留到國內。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國內衛浴企業也要緊抓科技創新,引領“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重塑老百姓對自己產品和品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