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種媒體披露的信息分析,在2014年倒下家具企業中不乏歷史長達二十余年的老企業、大品牌,他們有的曾經是某些系列的龍頭,有的離上市僅一步之遙。然而,就在這一年他們從人們想念的品牌走向了讓人們懷念的企業。
行業的未來會怎么樣?還有誰的名字會被刻在石碑上?我們不妨對照一下他們。
過得太舒服,走向安樂死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計劃經濟的禁錮,積壓多年的消費需求井噴式的釋放。那個年代只要有貨就能賺錢,而且賺大錢。多數企業正是在這個階段掘得了第一桶金。
改革開放讓部分人先富了起來。教育產業化、醫療市場化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臺,在對大多數人盤剝的同時,中產階級迅速壯大,高端家具市場迅速火爆,家具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家具暴力時代來臨。
上世紀末,國家正式將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作為下游產業的家具產業進入全面亢奮期。賣場遍地開花,產能不斷增加,四大集散地,五大產區形成,七萬家企業,二十余萬個品牌同時競技、角逐。
這個行業太幸運了!時代給這個行業太多的機會。
然而,當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開始出現飽和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行業太擁擠了!有些企業終于被擠了出去。
他們曾經過得何等的舒服,以至于倒下的時候還面帶微笑。
過得太糊涂,還沒弄明白就死
我們很多企業的老板當年是一把斧子闖天下,憑勤勞致富,靠情商賺錢。行業發展初期他們是成功的。從創業到逐步強大,他們憑借當年的經驗縱橫商場。可惜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有保質期的,當他們用昨天的經驗去面對今天的市場的時候,開始覺得力不從心了,以至于在倒下的時候還沒弄明白。
過得太輕松,跟著別人一起死
自古天下文章一大抄。如今這個年頭,小學生抄、中學生抄、大學生還是抄,據說博士、教授都在抄,家具行業憑啥不抄?
企業要上一個新款,動輒幾百萬,多則上千萬,很多企業不愿意花這筆錢,于是乎便大行抄襲之能事。
其實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抄襲加改良。遺憾的是很多企業要么只抄不改,要么改了不良。抄的好的跟著賺一把,抄得不好的一起出局,臨了說一句:朋友別哭,我陪你就不孤獨!
玩得太大,把自己玩死了
有些企業的廠房起初在市區內。隨著城市發展,當初的偏遠城區形成了新的商圈,土地價值倍增。多有些企業來說,廠房拆遷獲得的補償遠遠高于主業創造的利潤,通過拆遷發財在家具行業早已不是神話。于是乎很多從中嘗到甜頭的企業投錢圈地,甚至把大量資金用于土地投資和廠房建設而忽視了產品研發升級和渠道的建設。
近年來,家具產業園在全國各地興起,家具企業也紛紛投資建廠。有些企業確實有擴大產能的需求,而有的企業的投入則明顯表現出不是那么理智,特別是靠大量貸款買地建廠的,一旦市場出問題,前期的投入將使企業難以承擔。
產業園的興建是有利于產業發展的,但幾年盲目開發與重復建設使得有些園區物業大量過剩,空置現象嚴重,有些土地性質不清,企業入駐后生產經營無法保障,個別產業園極有可能成為埋葬企業的陵園。
2014年是中國家具行業的多事之年,崩盤、跑路、討薪、游行、破產成為2014年行業的關鍵詞,似乎家具企業進入“集體死亡期”。但我們也欣喜的看到,行業整體仍然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一大批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品牌快速壯大,馬太效應在行業內日益顯現。
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羊年的春天已經到來,家具行業的冬天會不會持續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