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句話說:“中國買什么什么貴,中國賣什么什么便宜”。這正是“大國經濟”的真實寫照。
如今,中國經濟正面臨轉型期。轉型之后,中國買賣的東西、輸入輸出的產業勢必有所變化。而這些變化勢必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受到中國經濟的影響,LED照明行業在2015年洗牌更加強烈!
勞動力成本優勢變劣勢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進一步上升,中國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產業外移將不可避免。一些條件具備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東盟、印度等)很可能承接來自中國的產業轉移,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并帶動當地經濟進入一個長達十年甚至更長的上升期。
目前,中國已步入中等偏高收入國家,在全球收入水平的排名相比二十年前大幅提高。1990年,全世界比中國貧窮的經濟體只有20個(以人均GDP衡量);而到去年,這一數字已經超過110個。這意味著,如今世界上已有110多個經濟體比中國更具勞動力成本優勢。
如果中國經濟繼續保持7%以上的年均實際增長率,中國的人均GDP估計在2年內就會超過8000美元,5年內則會超過10000美元,屆時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就會變為明顯的劣勢。
勞動力成本的劣勢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國在基礎設施、勞動力素質、產業鏈與供應鏈配套、國內市場潛力等方面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從中國向更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就變得水到渠成。這從近年來一些跨國公司全球生產基地布局的變化中可窺一斑。
傳統營銷的勢沒有了
過去一個品牌想進入成都市場很簡單,去大商場做做宣傳基本就可以了,拿下幾個主流商圈,把點全部布好,基本上生意就做得七八成熟了。
現在卻不行了,因為城市在開發,消費者在外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市在擴容,原來的一環現在成了市中心,三環變成了二環,樓盤聚集區變成了消費聚集區,變成了廠家的商圈。
以上海為例,目前大大小小的商圈有兩百多個,基本上都成規模了。在未來,有限的大商圈變成無限的小商圈,甚至分散成微商圈。
不管在哪個行業,傳統營銷都找不到“勢”了,主要表現在資本市場上。如果你的企業商業模式還是老一套,生產、加工、產品、招商、廣告,這一套路早已經成為傳統企業尤其是大企業的行活,閉著眼睛都會干。大家突然產生了疲勞感,發現興奮不起來。無論怎樣的成功學培訓,也難以激發團隊的斗志,這就是最大的問題,這就是傳統行業的窮途征兆。
不轉型等死,轉型怕轉死
轉型,這兩個字的確關乎企業生死。尤其是大企業,年銷售額過10個億的企業,靠的就是傳統的渠道和團隊,轉型談何容易。轉的動嗎?難。諾基亞的企業文化、管理規范、專利創新都是全球頂尖的,但為什么消失?答案很簡單,諾基亞和成就他的時代一起被消失了。
對于企業,轉型有兩種。第一種,被迫轉型,當問題集中到不能解決的時候,倒逼企業轉型,這種轉型成本是很大的,也是很痛苦的,但不手術必須死亡。第二種轉型,是預見式轉型,是企業領導人的戰略洞察能力超強,這種企業家是稀缺的,比如IBM當年把PC業務賣給聯想,就是在PC機快不值錢的時候提前賣了個高價,IBM提前完成轉型,非常成功。但這種企業家在全世界也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