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除了博洛尼宣布以CKD形式進口德國廚柜之外,在第16屆廣州建博會上,索菲亞宣布引進SALM旗下知名廚柜品牌SCHMIDT司米,同時由雙方共同投資,在中國建立了新的生產基地。不少業內人士均認為,建立合資公司,利用外方生產線或引進著名品牌共同開拓中國家居消費市場,有利于實現優勢互補和對接,避免國外知名品牌進軍中國消費市場時遇到“水土不服”狀況,保留了其制造工藝優勢,也有助于中國企業獲得國際先進管理理念和技術支持。
效仿汽車業搞合資
法律專家梁鵬表示,目前我國外商投資的企業主要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三種方式。
在《公司法》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是股權性合營企業,合資各方按注冊資本比例分享利潤和分擔風險及虧損,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是契約式合作企業,各方可按照合作企業合同的約定分享收益或者產品的分配、分擔風險和虧損等。兩種形式,中外雙方企業都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在技術、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土地等)方面展開配合,而中外合資則要求雙方在資金上都有投入,也就是股份。
廚柜企業的“小算盤”:借合資提升品牌檔次
一直以來,中方和歐美等發達國家投資方共同出資的合資企業,基本是由外方主要提供技術、人才、品牌等,在我國國內組裝,但核心技術還是由國外掌握。
以中外合資模式高度發達的我國汽車行業為例,一位汽車行業資深分析人士稱,我國車企的自主技術和產能尚不及歐美日等一些國家,這也是合資車多且貴的原因。我國本土企業和外國汽車生產廠商建立合作,從對方那里學到更多的是組裝技術、企業文化、內部管理等,但是對于我們真正需要了解的汽車發動機、變速器等核心技術,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外方手中,我們往往還是依賴以高價進口整裝設備。
長期以來,家居業的對外合作模式有兩種:引入資本、輸出代工。前者為了擴大制造規模,后者為了消化制造能力。中外合資,外企帶來的首先是資本,中國企業只能借助外來資本迅速擴張,拉開自己勞動密集型經營的大幕。
借合資提升品牌檔次
如同買汽車時人們會關注:車是進口的?合資的?還是國產的?由以上三個選項組成的這個問題表達了許多汽車購買者的微妙消費心理。事實上,在家居領域,類似購買心理同樣存在:純進口的價格貴,但卻能帶來身處高位的滿足感;合資的檔次雖略低,但也算是沾點洋氣兒;國產的也馬馬虎虎,但品牌最好響亮一點,如果是給國外品牌代加工的,品質估計還不錯,轉內銷的話可以納入考慮范圍。
憑衣柜發家的索菲亞在2013年12月便與法國知名廚柜出口商SALM集團簽訂合作意向書,合資共同建立公司。今年7月廣州建博會期間,索菲亞舉辦SALM旗下SCHMIDT司米廚柜品牌發布會。據悉,中法合資的司米廚柜有限公司,索菲亞家居持有51%的股份,SALM集團持有49%股份。司米廚柜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澤勤稱,將通過實施5年戰略計劃,投入13億元人民幣資金,把SCHMIDT司米廚柜從中國新晉品牌打造成為中國第一集團軍品牌。
博洛尼CEO蔡明在7月的品牌合作發布會上直言:“今后博洛尼就是一個中德合資的品牌了。”博洛尼宣布一期注資1億元人民幣與阿維·庫爾曼公司合資,未來博洛尼的廚柜將由德國工廠生產線制造,制造出來的板件運輸到中國后,由博洛尼負責組裝,銷售以及安裝、售后服務。談及中德合資后如何進行市場細分,博洛尼CEO蔡明表示:“博洛尼將逐步在定位方面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在國內廚柜行業繼續拔高,夯實我們在國內高端廚柜市場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