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抄襲,這在國內燈具行業早已經司空見慣。一款新設計的燈具推出,沒幾天時間,各式模仿的版本就遍地開花。種種現象表明,我國燈具行業的知識產權還沒有落實到位,加強我國燈具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成當務之急。
燈具行業模仿抄襲的行為猖狂
縱觀國內燈具行業,模仿抄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風氣,具體說來就是:小企業仿大品牌、大品牌仿國外品牌。在當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不少燈具企業,特別是中小型規模的,均認為抄襲是一種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有企業妄言,“不抄,還能活嗎?”的確,燈具屬于結構性產品,其外觀設計、材質選擇均能讓人一目了然。一旦新品面世,其他燈具廠家便能輕而易舉地進行模仿和改進。于是,為了不被抄襲,在專業展覽會上也出現了一些有新產品面世的燈具企業只帶圖樣,不帶燈具樣品的行為。
燈具業抄襲猖狂 企業知識產權意識薄弱
然而,針對上述有新產品面世的燈具企業所采取的防范措施,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這是一種被動防御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模仿抄襲的行為。燈具企業若想讓自身產品在市場上具有獨一無二性,首先需要清楚了解同質化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
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燈具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保護知識產權的辦法并不多,在這種形勢下,燈具行業沒有形成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氛圍。業內人士表示,“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與知識產權本身的特點有關。”知識產權保護是一項投資大、回報周期長且比較隱形的事業,導致許多燈具企業不愿意在知識產權上多投入。
除此之外,目前我國對外觀設計的保護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燈具企業一旦發現被別人侵權,就算通過司法程序也難以得到滿意的解決。因此,大多數燈具企業仍沒有把知識產權保護上升到關乎企業生死存亡和發展的高度來重視。
燈具行業的設計研發人才短缺
與互聯網、電子等高科技行業相比,由于燈具行業的準入門檻相對較低,生產燈具對技術、資金等方面并沒有過高要求,幾十萬甚至十幾萬就可以成立一個燈具企業。從目前燈具市場來看,隨著行業發展的日趨成熟,越來越多的新生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是,這些燈具品牌大多靠白手起家,數量多,規模小,基本上沒有能力去搞創新設計。
其次,燈具行業人才短缺,特別是設計研發人才短缺。近年來,“人才荒”一直是制約燈具企業健康發展的一大問題,不少燈具企業的技術設備等方面雖然有了很大改進,但是最終卻因為人才缺乏或人員能力有限,使這些設備要么被閑置,要么沒有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的確,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素有“家具大省”之稱的廣東,每10家家具企業平均只有1名設計師。
從上面的情況不難看處,我國燈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這種現象極不利于行業的良性循環。因此,保護知識產權,建設創新型燈具企業成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