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行業人士問我:“當前,市場環境不甚景氣,你覺得照明企業是該‘攻’還是該‘守’呢?”恰逢中山古鎮“風光一時”的“鳳光照明”老板“失聯”消息傳出,使得該問題更具探討價值。初聞,“企業該攻還是該守”似乎只是一個選擇題;再細細咀嚼,愈發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第一、對于照明企業來說,何為“攻”、何為“守”呢?多增加幾條生產線、多開幾場經銷商會議、多招募幾批營銷精英、多投放幾版品牌宣傳廣告,就為“攻”?反之,斬掉幾條生產線、少開幾場經銷商會議……就為“守”?事實上,對于企業,“攻”、“守”界限本身就很模糊,難以說清。
第二、也是照明企業頗為關心的,那就是“企業選擇‘守’就能守得住嗎?”如若不是,那么我們企業為什么要“守”呢?以終端渠道為例,各大新興品牌虎視眈眈,稍有不慎,就有落入他人口袋之虞,如此,企業如何去“守”?能“守”多久?
……
市場不景氣 LED照明企業該攻還是守?
如此看來,多數行業人士口中的“攻”與“守”是相互依附的,要“守”得先“攻”,要“攻”得先“守”,更多只是相對而言,答案實則難明。再來看看,一些業內人士一直都在質疑部分企業是因為過于“攻”、急于“攻”而提前倒下,并進而去質疑“攻”,這是相當片面的。
我更傾向的觀點是:“守”只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攻”,是為了積攢力量,是為了等待爆發。要知道,在競爭愈發激烈的LED照明市場,尤其是對想在渠道有所建樹的照明企業,如果選擇傳統意義上的“守”,那就代表將機會拱手相讓,甚至會走向毀滅。
當然,對于當前照明燈飾企業來說,“攻”與“守”是戰術,戰術的背后則隱藏著企業的戰略。企業只有明確的戰略,才能有明確的戰術。“似攻似守”或者“進可攻、退可守”看上去很美好,實則是企業戰略不清晰的表現。
任何形式的“攻”不能脫離企業的發展實際,不能“好大喜功”、亦不能“唯唯諾諾”;任何形式的“守”也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讓企業發展僵化。企業的生命與健康是十分寶貴的,“傷筋動骨一百天”,如果傷到企業之根本,錯過行業發展的機會窗口,那就不是一百天的事情,而是生存與毀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