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料是兼具靈性和個性的家居化妝品,就用途來說常分為家具漆、裝修漆、建筑涂料、質感涂料幾大類。家具漆像唐詩,專業性強、工藝苛刻,如律詩絕句一樣專業,或噴或刷須對仗工整,由底到面的工序一如唐詩起承轉合一氣呵成。裝修漆就像宋詞,自然活潑韻味十足,不刻意求工但又渾然天成,裝修風格可陽春白雪可下里巴人;就涂裝效果而言,聚酯漆效果如同婉約派詞,真率明朗、典雅精工、騷俊清勁之美躍然木上;硝基漆則兼具豪放派和田間派的詞風,或曠達粗獷或古拙樸實或放浪形骸。建筑涂料像散文詩,自然隨意活潑明快,形散而神不散,裝修風格多樣而外圓內方性格不變,故自成一派。質感涂料則像網絡文學,或野趣橫生或顧盼生姿,個性鮮明張揚無羈。
就是這個如詩般美麗的行業,聚集了7000多家企業,僅2005年就貢獻了300多個億的產值,為數以萬計的建筑和家居錦上添花。進入21世紀,涂料行業經歷了三輪洗牌,結果是死掉了一批又誕生了一批,就在這沉浮中,涂料行業滋生了十大怪現象,本文將逐一解析。
第一怪:該上的沒上(應該發展的沒發展)
對企業家而言,企業發展是一種責任,對那些本應發展而實際上徘徊不前的企業而言,其掌舵人并不是真正的企業家充其量只能算一個商人、一個短期能賺點錢的商人。涂料行業在發展變革中,形成了一批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代表性品牌和企業,立邦、多樂士、來威、華潤、海虹老人、大寶、中華制漆、嘉寶莉、美涂士、神洲、展辰、紫荊花、珠化、鱷魚、大師、華隆、三棵樹、秀珀、湘江、環球、宏漆、燈塔、亞士、長春藤、歐龍、鴻昌、摩天、古象、花王、紅獅、星冠、駱駝、大象、金冠、嘉樂士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就是這些優秀企業中的某些廠家,在經歷了最初3-5年的高速增長后,怎么也發展不上去了,老板們于是招兵買馬加油充電,但由于一些老板眼界狹窄、天性生疑、急功近利、思想保守、貪婪斂財,致使企業來回折騰、大傷元氣,總是不見業界普遍看好的持續增長勢頭,反而在徘徊了三五年后呈現頹廢之勢,其結果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就是涂料行業的第一怪:本來應該更好發展的企業沒有發展起來。
盤點中國涂料行業十大怪狀
第二怪:不該免的免了(不該是“國家免檢”的“免檢”了)
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中國名牌產品、省名牌產品和國家免檢產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五種高含金量的榮譽。判定一個行業是否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和逐步規范階段的標志之一,就是看這個行業有無這五種高含金量的榮譽。中國涂料行業在2000年之前的數十年間只培育了一個“中國馳名商標”燈塔油漆以及五六個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進入21世紀后的短短五年,隨著涂料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名牌發展戰略”思路的貫徹實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2002年首次將涂料納入了“國家免檢產品”目錄,于是當年誕生了三立、匯麗、華潤和立邦4個國家免檢產品,2003年又有美涂士、華隆、三棵樹、鴻昌、博星、大象、樂化、環球等8家企業獲此殊榮。
按說涂料企業入選“國家免檢產品”是件幸事,但怪就怪在個別榮獲“國家免檢產品”榮譽的企業并不是那么回事。“國家免檢產品”榮譽本是含金量極高的市場通行證,老百姓都認它,它是廠家技術、信譽、質量、服務等綜合實力的象征。熟悉涂料行業的人都知道,上述12家企業雖然綜合實力都不菲,但實際上仍有2-3家企業的實力在整個涂料行業中是靠邊站的,也就是說,像中華制漆、展辰、大寶、神洲等企業更有資格獲此殊榮(嘉寶莉因為“國抽”不合格被淘汰除外),換句話說,國家質檢總局讓不該免的企業進入了免檢行列,或者說還有該免的企業沒有免——這就是涂料行業的第二怪“不該免的免了”,這種免直接導致“國家免檢產品”的公信力降低。
第三怪:不該知名的知名了(不該是“中國名牌”的成了“中國名牌”)
如同涂料之“國家免檢產品”公信力不足一樣,涂料的“中國名牌產品”公信力同樣受到質疑。2005年初,在中國涂料工業協會和順德涂料商會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歷史性地將涂料納入了“中國名牌產品”的評價范圍,這是涂料行業的一件大喜事!按照名推委的要求,申報中國名牌的條件是2004年建筑涂料銷售額在4億元以上。隨后共有海虹老人、紫荊花、華潤、嘉寶莉、美涂士、金冠、大寶、中華制漆、大象、南寶樹脂、無錫虎皇、北京展辰、齊魯漆業、三江化學和廊坊立邦等15家企業參與角逐,9月1日,華潤、大象、三棵樹、嘉寶莉、菊花、紫荊花、南寶、海虹等8家企業最后成為贏家。結果一出,輿論嘩然,據說這8家企業中實力最強的華潤,其2004年的建筑涂料銷售收入也才2億多,其它企業的建筑涂料業績可想而知。即便是名推委最后將4億元的硬性銷售指標放寬到企業整體銷售收入,相信其中仍有企業過不了關。再就是,獲得“中國名牌產品”榮譽的某個企業,其產品曾在2003年底的“國抽”中判為不合格并被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曝光,根據《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第十條之規定,“在近三年內,有被省級以上質量監督檢查判為不合格經歷的”,不能申請中國名牌產品稱號,但這家企業赫然在列。所以說,不該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的也被評上了,這就是涂料行業的第三怪。
第四怪:不該說的說了
該說時滔滔不絕、氣勢磅礴,不該說時三緘其口、沉默是金,故祖上有“言多必失”、“言為心聲”之警語佳句。像其它不規范的行業一樣,涂料行業同樣是荊棘密布、暗礁叢生、血雨腥風,相互攻擊、造謠惑眾是這個行業的家常便飯,可謂“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據不完全分析,搬弄這些口舌是非的具有一定規律:相互攻擊的是實力相當的廠家,相互挖苦的是不同廠家級別相當的人員,就在這攻擊和挖苦聲中,許多不該說的話就說了。
情景一:甲廠趙老板正常到國外辦事,這事被一直挖甲廠客戶的乙廠錢經理知道了,錢經理就開始對乙廠客戶發動攻勢了,“哎呀孫老板!你怎么還在往甲廠打款哪?你應該有一段時間沒見到甲廠趙老板了吧,知道為什么嗎?欠了800萬,供應商天天要賬,到國外躲債去了。”
情景二:2005年華潤的世紀明珠產品在福建某地的一次質量抽查中不合格,當地報紙別有用心地宣傳《華潤產品市場抽查不合格》,一直視華潤為眼中釘的丙廠銷售部長、丁廠營銷總監立即將此報道復印若干份,傳真給福建和全國其它地方的客戶,一場聲討華潤漆的鬧劇就此展開。
情景三:某企業老板斂財成性,為了表明自己做企業是為了給員工創造就業機會并讓員工珍惜這機會,經常當著員工的面敲警鐘,“這幾年做涂料越做越累還不賺錢,要不是讓大家有個穩定的工作,我早投資其它更賺錢的行業了。”這是多么愚蠢的話,企業有這樣的老板簡單是員工的不幸!
凡此種種,不同的企業、不同的人,總是為了某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各式各樣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話,名目繁多的道聽途說夸大其詞的不該說的話,就這樣在全國各地的建材市場上通過廠家人的口和經銷商的口每天都在變換著方式和形式傳播著——更多的涂料人居然習以為常了——這就是涂料行業的第四怪。
第五怪:不該付的付了
“左手做市場,右手做市長。”中國涂料企業要想獲得長期發展也必須這樣做,否則事倍功半。中國的企業老板,每年都要準備一些數量不菲的銀子用于榮譽申報、項目審批、證件簽批、證書領用、口碑宣傳,這叫公關費用,花一花是值得的。但許多企業除此之外還必須額外承擔許多意想不到的罰款和贊助,越是有名氣的企業在這方面的支出就越大。政府規范市場行為是天經地義的,但“以罰代管”在某些地方愈演愈烈卻讓涂料企業不堪重負。
比如湖南由省到市再到縣的工商系統對涂料企業的監督抽查就具有代表性,順德涂料商會的18家會長單位如華潤、美涂士、神洲、華隆、鴻昌等,在湖南都有連年多次經常被巨額罰款的惡夢和痛楚,所以在順德涂料企業中有這一句順口溜說,“湖南各級工商局,年年罰單催得急,越是有名越遭殃,最怕進入湘市場”。因為涂料企業多實行代理制,有一些不規范行為純粹是經銷商自己折騰的,但工商局的矛頭就對準承受力相對較大的廠家,奇怪的是有些處罰通知書上的聯系電話常常注上家庭聯系電話;在同一市場上,大中小廠家的產品若都標注“無苯”,往往大廠被罰10萬塊、中廠被罰5萬塊、小廠很少被人查,一句話:你越有名氣就要越多做貢獻,罰你是對你好!
還有一些地方的質量監督系統,為了賺取檢測費,硬是強行對企業的多個產品進行檢測,若不交規定的檢測費,小心檢測不合格!還有一些地方的小報記者,與個別小廠狼狽為奸,串通好工商或質檢部門,硬是抽檢排名,結果是不知名的品牌一夜之間成了當地消費者最信任的品牌,而小廠的競爭對手往往是名落孫山甚至不及格,這樣一折騰,名落孫山的知名品牌本不把這當一回事,但當地經銷商哭訴啊鬧騰啊,沒辦法,廠家只好在小報上拼命地做一些垃圾廣告,結果是有驚無險。
還有一些五花八門的各式各樣評比、展覽展會在掛靠涂料協會、建設部、建筑裝飾協會、檢測機構、質量報社后頻頻向企業送秋波,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企業呢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少總象征性地參加一些看似熱鬧實則勞民傷財的活動……所有這些可掏可不掏的費用,一年下來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上百萬,就這要在中國特色的市場營銷環境中“不該付的也付了”,這就是第五怪。
第六怪:該做的沒做
“思路決定出路”、“執行才是硬道理”、“做與不做是態度問題、做好做壞是能力問題”,這些耳熟能詳的話,對涂料企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這里所說的“該做的沒做”,主要包括企業不作為、老板不作為、員工不作為和商家不作為四種情況。
“企業不作為”是指絕大多數企業不真正重視產品品質。對涂料發展史稍有印象的人也許都還記得,在1999年,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作為行業兩個含金量較高的宣傳標簽,哪家企業較早通過哪家企業就風光無限,值得大書特書,其最初的影響力不亞于當前的“國家免檢”和“中國名牌”。行業發展到今天,7000多個涂料企業無論大小都在其包裝或宣傳資料上明示通過了ISO認證,但遺憾的是,至少有90%的涂料企業并沒有真正按照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標準去做,就像CCC強制認證標準一樣,這些耐看的旨在規范市場的標簽符號是企業是花錢買回來的。品質作為品牌發展的核心,絕大多數企業為了省事省時省錢,硬是將ISO9001當作一個天大的幌子來混淆視聽,只要沒被市場查到我能蒙就蒙唄。
“老板不作為”癥狀是重才不會用才,沒有把人才擺在合適的位置上做合適的事。稍有點名氣的涂料廠家的老板,坦率地說都是愛才的,三顧茅廬的老板并不少見。為了與競爭對手搶奪人才,老板們先許以重金吸引后委以權位利誘再輔以動情曉理之舉,十有八九都能擒下欲得之人,結果是外資廠的技術專員成了民營廠的技術權威、大廠的中層干部當上了小廠的首席執行官,這些才子佳人一旦成了老板的人,責任被空前地夸大、希望被成倍地催化、欲望更是急劇地膨脹,好像企業脫胎換骨的神圣任務全系于此人一身,而老板更變成了2000度的近視眼,急功近利得一塌糊涂,總希望公司遲則一年早則半載打個翻身仗,若碰上固執己見、剛愎自用的老板,才子佳人則很快就輪為草包流民被放逐。
“員工不作為”是指涂料行業的從業人員特別是銷售人員,盲目攀比、浮躁輕狂、自以為是的不在少數,外企管理嚴格就抱怨賺錢不快樂、知名民企管理規范又責怪缺少自由折磨人性、小廠缺乏管理放任自由又責怪學不到本領賺不到錢,很少反省自己究竟為企業為組織做了什么貢獻,須知“成功者少抱怨、失敗者少檢討”。
“商家不作為”一方面是整個行業缺乏信任機制,另一方面是眼前的利益作怪。有一些商家原本是鐵了心好好干的,但看到做了5年的二哥被其它廠家說開就開了,于是陰影籠罩還是今朝有錢今朝賺吧。“我們辛辛苦苦做品牌,最后品牌還是你廠家的,哪天你們廠家不高興了,說撤就撤了我,我憑什么掏錢出力替你廠家做品牌?”正是因為這種顧慮,再加上生意場上有著太多的利益誘惑,因此許多商家左手向市場要錢時也把右手伸向了廠家,左眼盯著消費者右眼瞄著廠家,結果網絡基礎不牢固、技術服務很生疏、經營管理抓不住。
第七怪:真不敵仿真
借鑒是一種智慧,單純模仿就是愚蠢。中國涂料企業在逐步發展過程中,要想強大必須突破超越自己。涂料行業的造假、仿冒、仿真隨處可見,就民族涂料企業振興自強的角度來說,仿真產品有時比假冒產品更可惡!假冒產品雖具有欺騙性和擾亂性,但它往往曲徑通幽處,斷不敢明目張膽地招搖過市。仿真產品則不一樣,它是披著合法的外衣堂而皇之地蒙蔽消費者。什么叫仿真產品?比如“多樂士五合一”覆蓋裂紋的彈性功能,本是貨真價實的,但市場上成百上千種五合一乳膠漆,雖也說覆蓋裂紋,但足有一半以上的五合一乳膠漆根本不具備彈性功能,這就是仿真產品。為什么企業做起仿真產品來樂此不疲?原因很簡單,低成本高效應!漆膜彈性是乳液和樹脂的功勞,這兩種成份含量越多則漆膜彈性相對較強產品成本也相對較高,許多企業出于成本的考慮能多增加一點乳液和樹脂就算是良心發現了——反正消費者又不懂,質量監察也不會這么深入,民不告官司不究,相安無事唄——企業仍然靠仿真產品賺取高額利潤,世界依舊太平,有限的幾種不滿聲,很快被熱鬧非凡的行業模仿秀吞噬了。
在當前魚龍混雜的涂料行業中,與假冒盛行相提并論的就是仿真現象了,從產品名稱抄襲到產品特點抄襲再到包裝形象抄襲,中外品牌、大小企業、真假博士都樂此不疲,立邦多樂士從“三合一”、“五合一”之戰升級到“全效合一”、“金裝全效”之爭,嘉寶莉和神洲從“意大利聚酯王”之爭蔓延到華潤和華隆的“色漆革命”,從高科力和星冠的“納米涂料”到神洲和美涂士的“納米硫”、“納米銀”,從中華制漆和嘉樂士的“負離子涂料”到歐龍和長春藤的“無苯”“脫苯”演變,從華潤和立邦的“抗污”概念推廣到嘉寶莉和美涂士的“無毒固化劑”宣傳,從紫荊花的“漆藝坊”到多樂士的“調色流動車”,從富亞喝涂料到福樂閣聞涂料再到鱷魚和摩天的人體彩繪……涂料企業近幾年被這些優秀品牌攪動的是空前的熱鬧。
不管這些企業如何折騰,它們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確確實實為捍衛自己的概念和特色出過力燒過錢。但于此同時,還有數不清的投機型廠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將別人的優秀成果拿過來就用,于是就出現了更為龐大的仿真產品、仿真概念和仿真形象。記得2000年行業普遍推廣“電腦調色系統”時,美涂士的形象設計在當時成為許多廠家臨摹的對象,其中有一廠家在掃描美涂士資料上的電腦調色系統圖片時,居然將人家貼在調色機上的商標一并留在了本企業的宣傳畫冊上,一時傳為笑談。實際上,行業的這種仿真潮一方面讓知名品牌深惡痛絕但又無可奈何,另一方面則使更多的企業有了更強烈的依賴性和寄生性,就這樣,一只老鼠帶壞了一鍋湯,整個行業的自我超越則被無限期的的推延——這就是行業的第七怪:真敵不過仿真。
第八怪:虛多于實
與“真敵不過仿真”不同,“虛多于實”僅針對涂料企業而言。涂料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來點虛的以搪塞視聽達到某個目的也無可厚非,但怪就怪在這個行業務虛成風。涂料企業的務虛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光打雷不下雨”式的虛,表現形式有:廠家廣告投放的承諾落實不了、商家銷售返利廣告返利的規定兌現不了、質量賠償的爭論解決不了、品牌建設的游戲規則執行不了。第二類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式的虛,表現形式有:領導閉門造車制定的方案貫徹不下去、小廠生吞活剝從大廠搬來的經驗好看不中用、過于追求利潤而丟了市場或過于夸大市場占有而無利潤可圖。第三類是“裝模作樣擦邊球”式的虛,比如中山有一個年銷量不足1000萬元的小廠,花了3萬塊錢在中央電視臺D類頻道E級時間段做了一期兩分鐘的專題,結果兩年來只要是有其品牌宣傳出現的地方總不忘醒目地標注“央視上榜品牌”;再比如,江蘇曾有一家企業陰差陽錯地獲得了“國家免檢產品”榮譽,可能該企業有OEM業務的緣故吧,反正一下子又從該企業派生出另外兩個“國家免檢產品”;再比如,有多家知名企業因擅自將“國家免檢產品”和“中國名牌產品”的宣傳范圍由建筑涂料擴大到油性漆而受到了工商部門的查處,連聲名顯赫的企業尚且如此,何況不入流的企業乎?總之,涂料行業的這種虛里巴嘰的行為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了,不知這種“虛多于實”的怪現象還能存在多久?
第九怪:想規范反而更亂
九正建材網認為對中國涂料企業而言,無論是以油性漆為代表的珠三角企業還是以水性漆為代表的長三角企業,只要想規范就一定會出亂子。華潤和美涂士在進行企業改革規范時亂過,紫荊花、展辰、神洲、鱷魚、中華制漆、華隆、鴻昌、花王、星冠、秀珀、嘉樂士等企業在變革中迷茫過,這種亂本來是企業改良的必由之路,結果企業老板等不及了要改變策略,由此導致企業真正意義上的亂。本來亂是偶然規范是必然,但企業往往顧此失彼或過于循規蹈矩,最終給人的感覺就是“想規范反而更亂”。
涂料企業的“亂”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原因造成:一是因資源有限由多品牌改為單一品牌運作,二是企業老板不會用人而頻繁地易帥換將,三是許多企業都喜歡提二次創業以鼓士氣但往往又決策失算,四是企業對服務投入和營銷投入顧此失彼,五是企業進行區域扁平時沒有處理好廠商關系,六是企業老板的斂財心態并未受行業競爭加劇而有所改變,七是企業的經營重心和業務范圍有所改變……但不管哪種原因,都會讓想規范的企業變得更為混亂。為什么華潤經亂而彌堅?為什么美涂士亂后而發展?因為他們在堅持、因為他們有共贏的思想、因為他們真正調動了團隊的積極性,由大亂到大治說不定就是企業突破的機會。為什么有些企業越想穩定結果反而越亂?因為諱疾忌醫、因為害怕失敗,結果企業病越來越重最終成了不治之癥。“治大國如烹小鮮”,注重細節和流程,貴在堅持,企業老板們若想“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務必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想準備,經過煉獄般的鳳凰涅磐過程,方可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收獲與驚喜。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望企業老板們三思。
第十怪:該死的沒死
據中國涂料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7000多家涂料企業中,包括外資企業在內銷售收入超過2億元的共34家,超過1億元的約100家,至少有6000家企業的全年產量都在5000噸以下。為什么涂料行業在經歷過三次洗牌后還有這么多的廠特別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廠仍然存在?概因全國各地需求千差萬別、消費能力高低不一,再小的廠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間。2004年8月前后,涂料行業經歷過有史以來最慘烈的原材料持續瘋狂漲價,受此影響最大的當數享有“中國涂料之鄉”美譽的順德涂料企業,當時許多小廠拿現金也買不到原料,致使一些企業或只供面漆不供底漆、或只賣主漆不賣稀料、或干脆將全國1個月的訂單集中起來后一次性限量生產。進入2005年,涂料企業更是雪上加霜,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迅速突破60美元(9月份更創下70美元的新高)、馬口鐵漲價、珠三角企業錯峰用電、CCC強制認證開始實行……,就是在這樣極其惡劣的環境下,雖然有一部分企業死掉了,但又有更多的小企業小作坊主和OEM主很快誕生了,他們采取特別靈活特別務實的手段,往往能化險為夷、死灰復燃,不僅在縣市級市場能有一席之地,而且常常竄到一級城市充當廉價裝修的吹鼓手。隨著市場消費意識的成熟和涂料行業的逐步規范,有些消費者雖然能分辨出優劣涂料,但更多的消費者還是不能辨別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劣質涂料,再加上涂料品牌遠未形成壟斷,所有這些都為投機性的游擊隊小廠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這就是涂料行業第十怪:該死的未死。
知不足而后學。通過對涂料行業十種怪現象的梳理,筆者謹寄希望于涂料主管部門——睜開眼睛看涂料,莫讓眼睛沾上塵;寄希望于涂料企業老板——要有共贏思維和開闊胸襟,切記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寄希望于涂料從業人員——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須知勤耕乃獲善思則聰;寄希望于涂料商家——利潤共責任一色,和諧與進步齊飛;寄希望于消費者——涂料因你而出色,家居因涂料更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