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3年,是家居網購大發展的一年,同時也是電子商務與傳統渠道沖突加劇的一年。某家居巨頭以及天貓上的部分商家,雖然引入了O2O碼,稱之為線上看價格,線下做體驗,但實際操作過程中你會發現,線上的運營人馬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會勸說消費者在線下單,有些消費者經不住游說,會在網上下單,這與規則制定者本意相違。
他們對于想到線下體驗的消費者的說辭是,線上和線下款式不同,線上更優惠。不論這個說辭是真是假,給用戶造成的感覺就是很混亂。
原本是想通過把用戶引入線下體驗店,通過體驗來提升消費者忠誠度,減少退單率以及避免沖擊到其他經銷商的利益,卻因為內部利益而沖擊了美好的愿望。
一些不聽游說的消費者去到線下體驗店,線下的銷售又會想盡辦法游說你成交,并且稱線下成交更為優惠、款式不同步……
兩幫人馬為了爭奪客戶,手頭都會有一定的折扣權限,于是便會出現線上和線下死磕的局面,同樣會打亂原有的價格體系。
及時針對流量的引入位置
做B2C的人都很清楚,什么位置的流量進入了哪個頁面,最終是否有成交,成交了哪個產品,在天貓后臺都能跟蹤得到,這樣可以及時針對流量的引入位置,以及著陸的產品進行分析調整,使得ROI(投資回報率)最高。
如若把流量引入線下,線上不成交,那網站上所能得到的數據僅僅為UV(頁面訪問量)、PV(獨立訪客訪問數)、跳出率及頁面到達率等不具有營銷性的數據;據說很多的電商公司僅僅根據這幾項數據來考核投放團隊的業績以及渠道的投入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