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陶瓷磚生產企業中,絕大多數均為中、小型企業,產品結構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近年來的陶瓷磚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顯示,放射性、重金屬等限量檢出的安全指標時有超量,吸水率、破壞強度和斷裂模數等關鍵性能指標不達標問題突出,行業產品質量亟待整體提升。
陶瓷行業2014發展動向
設立行業指向標
即將實施的《建筑衛生陶瓷行業準入標準》,首先對產能擴張釋放出嚴控信號。根據行業建設布局規定,東南沿海地區控制產能增長;中部和西部地區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因地制宜承接產業轉移。嚴禁在非工業規劃建設區和城市建成區等區域內新建和擴建項目;已運營的項目,未達準入標準的,應在2016年年底前整改達到;整改仍未達到的,應依法遷出或關停。
上述標準對直接影響品牌聲譽的產品質量下了“死命令”:嚴禁生產、使用有毒有害色釉料和原料,杜絕重金屬污染和放射性超標;嚴禁生產排污管內面沒有施釉的衛生潔具產品;嚴禁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和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
國家建筑裝修材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石陶室主任賈培元認為,目前陶瓷磚行業產品質量及用戶市場參差不齊。近年來,企業生產環節的抽查合格率較高,如2013年國內地區抽查,合格率在90%以上。但建陶產品一到銷售市場上,就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原因在于產銷環節存在一定脫節,產品主體廠家和零配件供應商的質量協調性問題有待解決。
廣東省陶瓷協會會長陳環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準入標準是國家對建陶行業設立的指向標,預示著行業由開放型轉向準入型,產業由粗放式轉向集約式。企業只有切實理解國家產業政策精神,轉變生產方式,才能在發展中有效規避政策風險。
高速發展存質量隱憂
據統計,自1993年以來,我國建筑陶瓷產量就位居世界第一。2000年至2005年,我國陶瓷磚產量平均年增長量保持在11%以上。以2008年為例,我國陶瓷磚產量達到57億立方米,約占世界產量的60%,特別是遼寧、江西、湖北、陜西、湖南、山西等新興陶瓷磚產區產量增長都超過了50%。
從數據看,陶瓷磚行業保持高速發展,但行業整體發展狀況及質量水平仍夠不上高端。
目前,我國陶瓷磚生產企業有2000余家,其中大型企業30余家,約占2%;中型企業200余家,約占10%;小型企業1700余家,約占88%。主要集中在廣東佛山、山東淄博、福建晉江和四川夾江等地區。
除小企業遍布外,行業產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廣東佛山、江浙部分地區的陶瓷磚生產技術及工藝水平已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產品質量接近國外先進水平。然而,福建、山東、四川等主產區以及江西、河南、河北等新興產區的小型企業眾多,主要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產品質量差異較大。
“國內還是比較缺乏品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建筑衛生陶瓷分會秘書長黃心紅表示,目前不少國內出口陶瓷磚都不打自己的品牌,企業品牌培育及建設意識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