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單單北京經營紅木家具的賣場就有四五十家,全國紅木家具賣場數量就更不可小覷了。記者通過走訪廣東中山、廣州、深圳、江門,浙江東陽,福建仙游等地紅木家具市場,發現廣東地區賣場數量急劇上升,并且還有很多紅木家具賣場即將開業或正在籌備中。然而,更讓記者吃驚的是,一位經營紅木家具已近20年的經銷商向記者透露,他與幾個時間做得較久、規模較大的經銷商計劃開發紅木家具賣場。我們姑且不論他們最后是否能建成,單從他們這種想法可知,越來越多的人想在紅木家具賣場上分一杯羹。
前幾年,賣場異;馃,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某些以前經營紅木家具的企業或行外人士看到賣場的利潤,紛紛投資賣場。但近兩年由于賣場高速擴張,加上市場經濟的影響,難免出現僧多粥少、供需失衡的情況,再加上紅木家具價格的透明化和消費者的理性化,很多紅木家具企業、經銷商都不敢妄動,賣場呈現出了飽和狀態。有業內人士表示,賣場越多,競爭力肯定越大,但終端賣場競爭力相比生產基地的又更嚴峻。
那么在眾多紅木家具賣場不斷崛起的今天,賣場的競爭同樣硝煙四起。記者經過走訪發現,今年的紅木家具賣場招商策略似乎與往年不同:某些賣場提出以免費在商場中央平臺展示精品,或定期舉辦活動等來吸引商家進駐,甚至有些提出“先入駐再交費”、“沒本錢賣場提供貸款”等福利;有的聯合媒體大肆宣傳招商;有的干脆見機行事,在市場環境相對淡的情況下按兵不動,等形勢好時再對外招商……
不可否認,賣場發展至今,同質化競爭日趨嚴重,各個賣場之間的展廳模式、品牌展示都一樣,甚至連經營管理模式都大同小異,這個時候比拼的就是差異化。如果賣場還是以收租和做簡單的服務項目為主的話,那么在大浪淘沙的洪流中,就有可能是那個被淘掉的沙。許多品牌商在選擇賣場時會根據自己的戰略規劃,對市場格局及賣場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他們選擇進入賣場更多的是依賴賣場方給他們帶來效益,這種依賴性在市場環境好時,似乎看不出問題,一旦市場遇冷,反差就會相當明顯。
在競爭愈加激烈的形勢下,守株待兔就意味著走向滅亡,另辟新蹊徑、開拓創新營銷渠道才是救市法寶。所以賣場方在不斷完善服務機制的同時,也要不斷開拓符合賣場的營銷資源,設立渠道開拓部門,完成賣場品牌的推廣深化與擴張工程,建立賣場的網絡平臺……為商戶創造更好的經營環境,更為賣場贏得市場先機。
小結:
有人說,“中國的商業氛圍是‘什么好做就跟著做’。”就像紅木家具賣場一樣,幾年前由于賣場受捧,利潤可觀,這幾年賣場陸續崛起,進而出現賣場過剩的情況。這或是“跟風”所造的結果,但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下,賣場能激發潛能,憑借不俗實力,打造個性化經營管理模式,吸引優質商家入駐,或能創造一番逆境中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