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現有的同規模的暖通空調,地源熱泵比傳統空調運行效率要高30% 60%;與電供暖相比,地源熱泵可減少70%以上的污染物排放,真正實現了節能減排。地源熱泵是我國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建筑節能技術之一。”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節能研究院院長徐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引領地源熱泵行業發展不斷提速的另一個重要動力,就是綠色建筑的興起。然而,隨著綠色建筑各項工作的逐步推進,綠色建筑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各行業、各類別建筑踐行綠色理念不斷推新,現行的《標準》已不能完全滿足現階段綠色建筑實踐及評價工作的需要。
“在2006版的《標準》中,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有六大指標,每個指標下,有若干項,滿足一定的項數即可被評為一星級、二星級或三星級綠色建筑。”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但是在該標準的執行過程中,曾出現過一些問題。”
該業內人士表示,過去,無論建筑是否采用真正能有節能、節水效果的技術,只要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有投入,就可以認定該建筑符合綠色評價標準,加上人們對地源熱泵認知度較低,開發商對其成本控制嚴格,不少項目就選用最便宜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而不是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采用節能技術。
據悉,新《標準》采用單項打分計算總分的方式進行評定,其中,合理采用分布式熱電冷聯供技術,并且系統全年熱電綜合利用率不低于80%的項目,可以得5分,而采用地源熱泵等節水冷卻技術的項目,可以得6分。
建筑采用節能技術不僅在綠色建筑評價中可以得到加分,政策和市場的青睞也讓一大批新能源技術成為公眾心目中的“香餑餑”。為落實我國《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節能減排、建筑節能等政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利用項目。據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發布的《低碳發展藍皮書》預計,“十二五”時期,我國可再生能源投資需求將比“十一五”時期增加37.5%,達到約1.8萬億元,地熱能低溫利用技術將得到重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