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以前,當美標、科勒、toto等國際品牌進入中國,鎖定沿海開放城市,直切高檔賓館、寫字樓、高檔住宅市場之時,由于國內的勞動力成本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國內衛浴企業大部分還在以OEM的模式運營,品牌意識相當薄弱,甚至沒有自己的品牌。
即使一些正在崛起的中國衛浴品牌也都居于企業所處的不發達或欠發達地區,與國際品牌陣營幾乎互不侵犯。此時的國產品牌完全沒有意識到危機的臨近和品牌的重要性,而外資品牌卻經歷了利潤回報率最高的黃金時期,品牌形象已經逐漸被消費者認可。
中國加入WTO以后,外資衛浴品牌在中國的市場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始向中國內地一級、二級市場甚至是縣級市場挺進,與本土品牌的市場利益爭奪逐漸激化。面對國際品牌的強勢出擊,中國衛浴行業采取了降低成本、降價促銷等錯方式的市場策略予以應對,品牌競爭力明顯處于劣勢。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衛浴產品無論是外觀流線、色彩、功能配置,抑或是技術創新、產品設計、技術設計、功能配置、內控質量標準等都不比國外品牌產品遜色。之所以被有著“國際衛浴行業的風向標”的ISH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浴室設備、樓宇、能源、空調技術及再生能源展覽會拒之門外達50年之久,關鍵在于本土衛浴品牌的品牌文化和競爭力遠不及國際品牌,品牌的國際形象和知名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