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在次日回應稱,相比機動車、燃煤、工業揚塵,烹飪油煙并不算主要的PM2.5來源,所占比例相對較小。但不綠色、不環保的傳統烹飪方式還是引起了社會關注。
有必要提倡綠色餐飲
在上周舉行的北京市外辦新聞發布會上,趙會民在回答記者關于北京空氣質量問題時表示,北京市已制定2013 2017年城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其中包含了八大項措施,如控制人口、控制機動車、提高機動車排放標準、關閉一些重污染企業等。同時他也給市民提出希望, “實際上城市大了之后,中國人的烹飪對PM2.5的貢獻也是不小的,所以希望市民更好地配合,與政府一起做好清潔空氣工作。”
北京市公共環境研究中心馬軍認為,雖然烹飪影響PM2.5的嚴重程度還沒到那種地步,但趙會民的提醒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國人烹飪更多用“炒”所產生的油煙的確是多了一點。他分析,在擴散條件好、居住稀疏松散的情況下,烹飪排放的油煙比較容易擴散,對PM2.5也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在擴散條件不好、人口密度很大時,還是有必要提倡綠色餐飲。
這位環保專家還表示:如果倡導綠色餐飲,那么最關鍵的是要生產出更多節能灶具,從源頭減少油煙排放,此外,現有傳統的爐灶如果不改進、不創新,蒸煮涼拌等綠色烹飪方式就無法推廣。有公眾在網上認為,現在風靡全國的各種火鍋和燒烤使用的爐具,雖然在減少油煙排放上有所改進,但污染還是很大的。
據北京市環保局統計,目前北京市PM2.5的來源中,機動車排放為22%,燃煤和工業揚塵排放為16.7%。烹飪油煙對PM2.5的“貢獻”有多少,目前并無準確數據統計。在2013 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北京市提出要嚴格控制露天燒烤、餐飲油煙等污染,今年年底前城市核心區公共場所全面取締露天燒烤;同時要求加強餐飲油煙監管,督促餐飲企業和單位食堂安裝高效油煙凈化設施,并聯合北京市發改委等部門逐步實施經營性餐飲油煙排污費征收。
一些專家認為,目前一些網友提出的“中國人幾千年下來都是這樣烹飪的”這個觀點并不完全對。那些傳統的、落后的、不環保的烹飪方式為什么就不能改一改呢?其實,餐飲油煙排放量對環境還是挺有影響的。北京大學早在2005年就有一組研究數據顯示,以當年為例,北京共有4.1萬家注冊餐飲企業,且以每天約2%的速度增加。參照飲食業油煙排放標準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一個灶頭數6個的中型餐廳如每天營業6個小時,一年就排放顆粒物52.6公斤。如果北京所有注冊餐飲企業都按這個排放規模經營,全年將向北京市大氣排放2157噸細粒子,其中有1510噸為有機顆粒物。
多生產以水為媒的節能環保爐具
南京市環保局有關專家分析,傳統的中式烹飪以燃燒為主要方式,產生大量油煙氣。油煙混雜著泥沙、灰塵等形成難以去除的粘稠油糊附在周圍建筑物上,廚房油煙廢氣已是城市新的污染源。
南京環境監測站站長喻義勇更是認為,“煎、炸等方式油煙大,會在烹飪過程中產生有機物,增加空氣中的顆粒物,其中包括PM2.5。雖然具體數據還沒法量化,但不能說沒法量化,我們就不去改進、不去改變這種非綠色的烹飪方式”。
據記者了解,目前南京餐飲企業的油煙在線監測系統已安裝完畢,300多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餐廳排油煙情況可隨時遠程監控。從今年開始,在已經安裝了監控設備的餐飲企業,加裝PM2.5監測配套設施,預計在2 3年內,南京對PM2.5污染來源的詳細分析將向市民公布。
公共衛生專家也認為,烹飪產生的PM2.5對居民的身體健康是有影響的。中國癌癥腫瘤學術泰斗、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曾表示,“炒30年菜的人要比普通人發生肺癌的概率高10倍。以‘火’為中心的中國式烹飪方法,除了會對身體和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外,也不利于食物營養的保存”。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專家范志紅建議,“雖然不同食物烹飪方式有所不同,但家庭烹飪還是盡量減少爆炒、煎炸方式。最好吃燉、蒸、煮的食物。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多研發和生產出利于煮、蒸等以水為媒介的節能環保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