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轟轟烈烈的賣場擴張之勢勢同水火的,是現下消費者的購買熱情。鄭州某家具賣場銷售人員則坦承,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家具市場行情不太好。“之前銷售好的時候,一個店一個月至少也會賣三四十萬的產品,但這個月8個店加一起才20萬~30萬元。”作為家居產業鏈上的一環,陶瓷衛浴銷售也同樣受到影響,在本月16日結束的廣東省建材行業協會年會上,會長吳一岳表示,每年二季度的建材工業增長一般都會進入上行通道,但建材工業在四月份的增長甚至在加速下滑。
盡管整個家居建材行業在今年已經步入“冬眠期”,然而遵循一條“收租型”發展路徑的家居賣場為了保持賣場的收益,仍不斷開店,繼續“收租”,而原有賣場的租金仍每年在漲。
這根導火索直接引發的就是賣場高空置率、甚至商戶的集體叛逃。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廣州紅星美凱龍鮮有人聲,一層至少有一半左右的鋪位雖然亮著燈,卻不見服務人員。在二樓、三樓等后排地段不太好的位置,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地方是撤場離店的空鋪位。2012年新年伊始,家居業傳出了位于北京立水橋南的東方家園家居廣場三層都處于空置狀態,通往三樓的惟一一部電梯已經停運,從電梯入口處朝上望,過去燈火通明的三層變成黑漆漆一片。
而被大部分人看好的二三線城市,情況也不容樂觀。在日照為數不多的家居賣場中,有一部分商戶已經退出賣場。類似日照這樣的三線小城市,大的家居賣場的商鋪空置率已接近20%。這已經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臨界點,如果超過了20%,賣場就有關門的可能了。“撤場潮”現象的出現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利潤的“入不敷出”,應該是最為關鍵的因素。
在其他一些城市,不少不知名的賣場關門歇業,“賣場過剩”的呼聲不絕于耳。
而在這種現象的背后,是經銷商們被高昂的租金、各種費用以及市場冷淡銷售不利等多重因素下打壓地困難重重。是經銷商們不努力嗎?是經銷商們沒有開拓更多的渠道嗎?金意陶副總經理張念超在其微博中的一句話也許道出了問題的本質:“這次變化的本質不是銷售,而是品牌戰略和流通商經營模式的變化,沒有新的品牌戰略和流通模式,寄希望在營銷上的突破挽救品牌份額和代理商的命運,真是苦了營銷人員和代理商。”
家居賣場的困境與經銷商們的窘迫,折射了家居業當前的苦難。“窮則思變”、“變則通”,改變模式、改變觀念已經不可避免的開始發生,是迎合還是繞道抑或回避?也在于企業、流通商們有沒有改變的決心,有沒有面對改變陣痛時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