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原本專注于拋光磚、瓷片等傳統產品的陶瓷企業,開始被動轉型,以個性化市場為突破口,探索自己的突圍之路。于是,在全國各大陶瓷產區頓時掀起一股轉線風潮。
世界陶器產業的起源從歷史看有三大區域,東亞區域、西亞、北非、歐洲區域、美區域。美制陶業在哥倫布發現美州大陸之前一直獨立、緩慢地發展著。東亞陶瓷主要是中國為源頭及核心不斷向周邊的熱南、朝鮮(高麗)、日本及東南亞擴散。
中世紀歐洲陶瓷的發展主要是受中國和西亞的影響,最初阿拉伯人將伊斯蘭陶器經西班牙傳入意大利,在意大利發展成風格獨具的錫釉花飾瓷,制瓷技術再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在法國出現錫釉軟質瓷,直至17世紀荷蘭的錫釉陶以仿制中國青花和五彩而聞名天下,中世紀歐洲瓷是在伊斯蘭陶器和中國瓷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雖然陶器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均有生產,但瓷器卻被公認是中國人的發明,自14世紀開始的東西方陶瓷貿中,由于歐洲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造成大量白銀流失,為增加本國財富,18世紀歐洲各國都加緊了陶瓷的研制。歐洲最早的瓷器是德國的邁森工廠生產的,然后制瓷技術擴散到意大利及英法等國。
日本陶瓷業
1616年,歸化日本的朝鮮人李參平在日本有田盯(Arita)發現瓷土并成功燒制出青花瓷,宣告了白本瓷器時代的來臨,日本瓷器真正繁榮起來要到17世紀50年代,1644年中國由于清軍入關,國內陷入戰亂,中國瓷器外銷停滯,日本瓷器乘機成為市場寵兒,1658年起,日本成為一個面向亞洲、波斯灣和歐洲市場的重要瓷器出口國。
如今日本依然是世界性的陶瓷強國。日本的陶藝較為發達,存在相當規模的職業陶藝家,日本的日用陶瓷在世界中高檔市場中占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另外日本在材料科學領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特別是在高技術陶瓷材料方面占有領先、突出的地位。一般來看,日本和歐美乃至中國在陶瓷材料研究方面水平相差并不大,但在新型陶瓷材料的產業方面日本在世界上占有絕對領先的優勢。
日本陶瓷產業有如下特點:
在原材料方面,由于國內陶瓷原料供應不足,日本陶瓷企業從國外進口陶瓷原料數量逐年增長,如可塑性高嶺土原料需從韓國及新西蘭進口,進口量已達總進口量50%以上。另外,從英國與中國進口高嶺土原料數量逐年增多。原料進口導致產品成本增加,迫使企業必須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提高產品的檔次。在陶瓷原料開發利用方面,日本不再局限于滿足過去普通的陶器與瓷器制品生產,而是強調更多地滿足日用陶瓷的使用功能與用途,如增強陶瓷餐具的抗菌性能,對于衛生瓷強調產品的防污性、節水效果等;研制新產品中他們很注意提高環境保護的標準與有利于人體保健的效果,如對于釉料、色料含鉛鎘溶出所造成的污染進行規劃治理。如東陶公司將日本在新材料、電子方面的優勢與陶瓷相結合,發揮了電子技術及人工智能優勢,其衛浴品牌TOTO已成為世界衛浴的頂級品牌。
日本瓷器在造型、紋飾、色彩及功能上變化之多,是日用瓷強國英、德所無法比擬的,依據其材料科學方面的優勢,研究出高可塑性的人造黏土,減少產品的成型難度,為加快設計與開發,日本不僅早已實現計算機化,而且正在實施設計實體化,即采用電腦的CAD/CAM語言,利用光造型等新型制造技術。
日本陶瓷生產工藝與技術裝備基本完成了自動化與智能化等高科技改造,如連續式自動化原料加工、高強度磁性除鐵工藝等靜壓與水壓成形工藝、自動施釉、自動干燥乃至全自動控制燒成技術等。除極少數工序尚待完善外,凡是可由機械代替人工操作的部分全部實現全自動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