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一年的中歐最大貿易摩擦近日隨雙方約法和解暫落塵埃,穩住歐盟這塊“橋頭堡”以及國內應用市場信號不斷釋放,似乎讓業界嗅到了中國光伏重煥輝煌的希望。然而,記者9日從中國國內最大光伏組件產地江蘇無錫了解到,多數企業對中歐友好方案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企業生存依然堪憂。
今年以來,隨無錫尚德的破產重整,光伏一瞬間成了這個高調發展新能源產業城市的“燙手山芋”,以往為尚德配套的眾多上下游企業樹倒猢猻散,或停業整頓、或另尋出路。“對很多堅信新能源前景的企業而言,這個夏天顯得格外煎熬。事實上,還在運營的企業基本都是虧本。”忙于籌辦第五屆國際新能源大會的無錫貿促會會長徐惠娟如是說。
據中國機電商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片及組件出口額下降約31%。而在無錫,尚德上半年的銷售跌幅則超60%。“最為嚴峻的是,整體產業的不景氣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的投資信心,對于生產企業而言,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比缺少市場更可怕”,徐惠娟認為。
相比生存的艱難,中歐貿易和解方案在無錫一些企業眼中顯得聊勝于無,屬于遠水不解近渴。“產能過剩、競爭混亂這些問題一天不解決,企業會越賣越虧”,無錫海潤光伏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急切的問題是要尋找到合適的利潤點,開拓市場只是后話。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繼去年海外市場萎縮以來,無錫部分品牌光伏企業已開始謀求轉型轉戰國內市場,海潤光伏則從以往賣產品走向開發項目。種種跡象表明,無錫光企以往憑借產品打天下的經營模式已一去不返。
“就光伏產業整體發展而言,中歐和解方案有利于中國產業的優勝劣汰”。無錫國電光伏某高管同時指出,但中國光伏長期以來供需失衡、產能過剩、低價競爭的亂象非一日之寒,政府調控與行業自律兩者的平衡仍需一段時期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