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內戰結束之后,美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資源也不是問題,鐵礦石源源不盡。木材資源就更不用說,大平原和西部擁有廣袤的森林,即便在東部山區,木材供應也很充足。村莊和市鎮的首選建筑材料都是木材。家庭燃料幾乎很少用煤,鐵路建設消耗了全美木材產量的四分之一。在輪船和碼頭建造,道路鋪設、橋梁涵洞、電線架設,木材被廣泛應用。
木材生長速度遠遠跟不上消耗,不過美國人似乎“鼠目寸光”,不擔心森林耗竭,大手大腳的地方隨處可見。伐木工人使用一種葉片厚,齒間距大的電鋸,運轉速度快,作業效率高,但很大部分木材卻被據成鋸末。歐洲建筑多使用金屬沙石材料,美國人使用木材卻到了奢侈的程度。鐵路公司的鐵軌枕木很少風干,腐爛特別快,每年有接近20%的枕木要換。
進入20世紀,關于“木材耗竭”的擔心越來越普遍:木材在生活中如此重要,一旦供應斷絕,美國人應該怎么辦?甚至有人宣布:按照當前速度,森林在十年之后將被全部砍光——就像后來的“石油預言”一樣。
最先感受到變化并試圖改變的人不是環保主義者,而是鐵路公司。動機也不是良心發現或環保理念,而是自身利益。鐵路公司作為木材消耗大戶,對價格最為敏感,他們通常擁有自己的林場。不過造林周期太長,遠水救不得近火,他們將成本控制轉向其它領域,例如節約木材和提高使用率。
適當風干可以提高木材強度,減少腐爛,延長枕木的使用壽命;此前因成本過高而無法推廣的木材防腐技術有了用武之地;在特定地段使用特別的枕木,例如堅硬的櫟木適用于陡坡、急轉彎和運輸繁忙地區,以減少損耗。伐木也不再大手大腳,新的鋸木齒效率更高,也更節約木材;此前被棄置不用的邊角料也有了用武之地。和此前的鋪張浪費相比,鐵路公司無論從枕木到站臺,都節約了不少木材。
這個時期建筑風格有了微妙變化。相比于簡單輕便的木質建筑,笨重的混凝土顯得不夠“美國風味”,但它有幾個好處:承重好,適宜大型建筑;材料便宜。人們不再總是追求大尺寸的原木,加工木板也得到普及。道路橋梁的木質部分也紛紛被鋼鐵取代,木質車身的汽車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讓位給金屬汽車。美國人發現,經濟發展并不必然帶來木材更多消耗,價格上漲之后,人們變得珍惜木材。
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木材短缺”的恐慌消失了,金屬和混凝土時代來臨。一項資源如果價格過高,效率一定是低下的,而價格波動則激勵人們開發更新更好更廉價的資源。在經濟發展中,時間和人力都是成本,在原材料方面精打細算,往往要耗費更多人力成本,耽誤時間。市場規律在行為指引方面所起的作用,遠勝于環保說教。
很多人則訴諸權力,希望政府保護資源。這種做法的惡果是阻斷市場調節機制,減少了技術進步的動力。美國的幸運就在于,當時美國人擁有大量私人林地,能自主處份財產,較少受到政府干預。當各項林木政策頒布下來,美國人已經依靠市場機制度安然度過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