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南方供暖模式,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進行了長期的調研并認為,與北方不同,我國長江流域的供暖期只有1~2個月,集中供暖系統建設規模大、周期長、投資高。如在長江流域采用集中供暖,則意味著除供暖期之外的10個月內,設備、運行人員都要閑置,造成巨大的浪費。此外,長江流域冬季室內外溫差不大,基本在10℃~15℃的范圍內,且低于0℃的小時數少。同時,太陽輻射得熱和室內得熱的影響易于造成各房間熱負荷的差異。
加之城鎮居民居住較為分散、房屋建筑保溫性差,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條件最適合應用分散式空氣源熱泵實現間歇采暖和獨立調控。未來以家庭為單位、小規模住宅一體為單位實施分散式采暖將成為南方供暖的趨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認為,只要有條件、有機制,供暖系統的末端就應當采用分散模式。分散模式或類分散模式的運行能耗遠低于集中式模式。實踐和研究表明,供熱系統中哪個環節是集中的哪個環節就呈現高運行能耗。
而這一地區的居民也習慣了各種分散式的采暖方式。調查顯示,2009年冬天,上海市785戶居民中有超過90%的居民使用空氣源熱泵供暖,使用燃氣壁掛爐的用戶為1%,還有居民采用電加熱輻射器、電暖風機、電熱毯作為輔助取暖設備。
由此可見,不論是氣候特點、建筑分布情況、居民習慣,還是國家節能減排大形勢的要求,與集中供暖相比,獨立可調的分散采暖方式更適合我國長江流域。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也明確表示,夏熱冬冷地區,有必要設置取暖設備,但建議因地制宜地采用分散、局部的供暖方式。
長期爭論不休的南方冬季采暖模式的選擇問題,由此一錘定音,也意味著各種分散式供暖設備在南方將有著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