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千年的文化積淀催生出景德鎮固有的文化特質;在這里,多元化的藝術借助陶瓷這一載體催生出更為曼妙、璀璨的形態;在這里,世界又發現了一個展示中國的新舞臺。面對種種新的機遇和挑戰,景德鎮又會如何順應形勢,借機激發當地陶瓷文化生命力呢?
重現傳統制瓷工藝恢復歷代窯業遺址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內,一排低矮的作坊里,一群身著青花服飾的老人正在忙碌。
轱轆車一轉,一團白凈細膩的高嶺土就在他們手里變幻出各式造型碗狀、瓶裝等。這是景德鎮古代制瓷72道工序中的拉坯工序。再經過印坯、修模、修坯、補水、曬坯、青花繪制、上釉,陶坯就能裝匣入窯燒制。
聚集在這里做工的都是景德鎮手工圓器老藝人,他們之中很多都被部、省、市文化部門授予了“手工制瓷技藝優秀傳承人”稱號,是景德鎮傳統制瓷技術的“活化石”。
千年前的古人,就是用這同樣古樸的工藝,制作出一件件精妙的瓷器。而今,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之下,那個時代的手工制瓷古作坊、古窯場、古建筑都在古窯民俗博覽區得以重建再現,還原了景德鎮歷史上制瓷業最為鼎盛時期的場景。
目前,景區內成功復建的宋元明清等多時期窯爐已經投入燒制使用,使已經失傳的傳統燒制技藝得以繼承,實現了對傳統燒制技藝的動態保護。
欣賞著老藝人的表演,感受著窯爐之內的熊熊爐火,游客們仿佛再一次回到了千年之前熱火朝天的制瓷現場。
事實上,景德鎮市分布了從唐至明清的52處151個點古瓷窯址,此外還有一大片大生產時代的近現代陶瓷工業活遺產。其中,景德鎮御窯已經列入《國家“十二五”時期大遺址保護規劃》,正在以明清御窯為核心,把景德鎮歷代窯業遺址及重要文化遺跡納入到大遺址保護規劃。
從2002年至今,御窯遺址共實施了10多項大規模拆遷項目和保護工程,總投資將近1.3億元。當地文化部門介紹,還將對御窯周邊的老里弄、老作坊、老店鋪進行保護,力圖還原歷史上的景德鎮面貌,將景德鎮打造成“未來的麗江城、鳳凰城”。
此外,當地政府正籌劃開辟新城區,將老城區過多的人口遷出,為老城區眾多遺址的恢復重建騰出空間。
“這些技術、古窯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物,是景德鎮陶瓷發展的見證,必須保護好,這些歷史是我們的驕傲,”當地一位老藝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