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是福還是禍
國外巨頭的離場和緊縮,對國內家居企業而言算不上一次春天。因為國外巨頭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并不是很大,且主要占據的是過度飽和的一線市場,所以退出后留下的空間并不足以彌補整個行業市場萎縮的量。但是,少了這些國外巨頭的競爭,會更有利于國內建材賣場在中國形成領導品牌地位,加上一批規模小、經營理念落后的小家居建材商場的關閉,國內家居建材流通市場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未來的市場格局可以初步預測為“兩大外資(宜家、百安居)+兩大內資(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N(中小規模外資)”。
家居建材未來:從“渠道”到“平臺”
對于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等國內龍頭賣場品牌來說,它們可能會獲得更為寬松的發展空間和進一步確立行業地位的機會,但重點還是要依靠業務上的延伸和經營上的創新。以紅星美凱龍為例,為應對經濟緊縮、一線市場受房地產調控影響嚴重及市場趨于飽和的現狀,紅星美凱龍開始精耕三線城市的消費市場,2012年1~8月,三線城市的銷售增幅達48.8%并占總體銷售額的24.3%。而居然之家在即將開業的20多家新店中,三線城市也占到70%以上。
雖然家居建材市場發展的宏觀環境目前是一個小低谷,但未來的發展空間依然存在。比如,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還有很大一部分剛性需求尚未釋放;政府大力推動的保障房建設正在井然有序地開展;二次裝修需求強大(近年來全國每年進入再裝修的住宅面積有2億~3億平方米,相當于年新房銷售面積的30%左右);農村住宅建筑裝修需求強勁(目前我國農村住宅年竣工量10億平方米左右),以及每年新開工的商業用房、辦公樓等非住宅房屋建設近2億平方米等。
當然,國內家居建材企業也要看到挑戰,其最為嚴峻的考驗就是內在能力的提升。國外巨頭盲目擴張,一旦遇到經濟政策形勢不好就面臨崩盤的局面,值得國內企業所警示。如何探索更適合國情的發展模式,如何更好地提升內部管理能力,如何打造全球性的品牌等,都是國內家居建材流通企業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百貨+建材”,大勢所趨
國內家居建材業要想更好地立于中國市場,就需要更多地從體驗式消費和售后服務考慮企業的業態布局,將百貨業和建材業有機結合起來,聚攏人流并迅速在中國市場構建領導地位,等外資企業再進入時,能有足夠的能力與之競爭。
第一,實現由“渠道”向“平臺”的轉移,由單一賣場向綜合購物體的延伸。如紅星美凱龍引入工廠、地區經銷商做“現場直銷”,而自己則著重搭建商場平臺,為入駐的品牌商提供“統一的營銷、統一的售后服務、統一培訓”等服務。紅星美凱龍也由最初的單業態向第八代混合業態的家居賣場轉變,這是一種新型商業模式——Market place,即專賣店集群,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服務五大功能于一體,重點強調體驗式購物。
第二,建立與供應商緊密合作的戰略聯盟。紅星美凱龍與進駐商場的2000多家廠商簽訂了戰略聯盟協議,類似日本汽車行業的金字塔供應體系。紅星美凱龍的商場開到哪里,這些廠商就跟到哪里,從而形成一個關系穩固的廠商群體,成為紅星美凱龍擴張的重要力量支撐。
第三,擴大對二、三線市場的滲透力度。一線市場已經飽和,向二、三線市場轉移已經成為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等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然選擇。當然在擴張過程中,會遭到一些區域家居建材龍頭企業的抵制,但依靠自身品牌影響力和優質的管理服務,找到立足點不是難事。
第四,加強拓展與地產商的深入合作。家居建材賣場的客戶群體主要是大眾消費者,直接和地產商的合作尚不多。而未來的保障房建設、新農村建設、舊房翻新改造等市場是一塊大蛋糕,所以,家居建材企業可以打造自己的供貨保障體系,與地產商深入合作并建立聯盟關系,占據這一重要市場。
第五,提前介入并充分利用電商渠道。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強烈影響著人們的購物習慣,隨著80后、90后結婚主力軍在首次置業時選擇更簡便的裝修方式,電商平臺有了很大的發展機會,而且家居產品的標準化趨勢也讓電商未來的分流作用愈發明顯。國內最大的建材家居電商平臺齊家網今年上半年完成銷售額近120億元,同比增長100%。而家得寶在關店的同時就宣布,正在和中國領先的電商平臺接洽以滿足客戶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