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戲劇性變化的行業是韓國造船業。韓國造船業于1990年首次列韓國第五大出口產品,此后一直是五大出口產品之一。但現在已經很難像過去一樣成為“創匯大王”。2011年出口額達565.88億美元,占當時國內總出口額的10%以上。但去年的出口額為397.53億美元,減少29.8%,今年前5個月又減少32.5%。由于造船業出口如此陷入低谷,預計今年上半年出口增幅趨零。
韓國貿易協會分析室室長申承寬(音)表示,“船舶動搖了韓國出口”。就是說,因船舶出口起伏不定,整體出口業績也隨之上下浮動。
韓國業內人士表示,今后船舶出口在總出口中所占比例將降至以前的一半左右。韓國產業研究院研究員洪性仁(音)表示,即使韓國造船產業一直保持競爭力,從2014年開始到2020年為止,韓國造船部門的出口額也將降至年均300多億美元。
石油化學和石油類產品是2009年至2011年享用“中國商機”的出口品種。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商機很難再有。”中國政府自2010年以后結束兩位數增長,而今年甚至于難以保持7.5%。期間,中國和中東的石油化學產業致力于擴建設備,鋼鐵也是如此。以去年年末為準,鋼鐵業全球年產能達到20億噸。其中,供應過剩達5.4億噸,其中超過60%的3.3億噸都集中在韓中日三國。
另一方面,IT和汽車正艱難地帶動韓國出口。但該產業也難以起到可持續的“保險”作用。IT和汽車領域的大企業以韓國生產成本和物流費增長等為由,幾乎不在韓國建廠,而是不斷在海外增建工廠,F代、起亞汽車就是典型的例子。截至2011年,現代、起亞汽車在韓國的產量高于海外產量,但到去年首次出現逆轉。進軍海外的速度高于起亞汽車的現代汽車,離開韓國的速度更快。
今年前5個月,在現代汽車的總產量中,韓國產量所占比重僅為38%,比去年同期的45%大幅下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7年,韓國的汽車出口量為285萬輛,而去年為318萬輛,增加11.6%。但同期,現代、起亞汽車的海外產量從116萬輛增至363萬輛,增至3倍以上,F在已很難再期待汽車出口大幅增加。
三星電子的最大收入來源——手機的生產基地也正在迅速轉移到越南等海外。去年越南河內工廠的產量達1.2萬部,達到慶北龜尾工廠的3倍。其中,大部分都是高價智能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