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摩根斯坦利的報告,美國、印度和日本因為需求表現良好,同時供應過剩沒有對整體市場造成較大的壓力,因此未來表現較好;韓國需求前景黯淡,同時新建產能仍在增加。中國需求雖然較好但是供應過剩非常嚴重。歐洲需求缺乏增長同時產能難以削減,以上這3個國家和地區如果不能解決供大于求這一問題,將來的行業發展將非常困難。
中國城鎮化是拉動需求的主要動力
現今,中國鋼鐵的需求增速已經放緩至正常水平。未來的城鎮化建設將是拉動中國鋼鐵需求的主要動力。中國政府公布的目標是到2030年使城鎮化率達到70%。摩根斯坦利預計,城鎮化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將拉動5000萬噸的需求增量。這些即將增加的鋼材需求主要來自于房地產、交通設施(例如高速公路、地鐵)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具體來看,房地產建設用鋼占到總需求的42%,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占到總需求的25%。工程機械行業需求占15%,2011年以來,該行業一直處于去庫存狀態。雖然今年3月份挖掘機銷量已經開始有所改善,但是現在的需求強度不足以提高工程機械行業的設備利用率,也難以支持銷售持續增長。預計2013年該行業的銷售量將增長3%。汽車行業需求占6%,在中短期內,該行業需求相對強勁,預計2013年銷量將增加10%。
中國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非常嚴重。預計2013年中國的產能利用率僅為77%,2018年有望增至83%。雖然中國政府一直試圖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和推動行業整合,但是產能還是增加到2012年底的9.2億噸。此外,預計近5000萬噸的新建產能將于2013年投產。按照實際的情況,除非因長期虧損導致部分鋼鐵企業關閉而削減一些過剩產能,產能過剩問題將繼續困擾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
預計,中國最好的終端需求市場是汽車板和高端專用板材,最差的需求終端市場是船用板材。
歐洲難以承擔削減產能的損失
在過去的40年中,歐洲鋼鐵行業一直缺乏結構性需求的增長,反映出其經濟發展進入了成熟期乃至老化期。鋼材需求開始由投資驅動向消耗品驅動轉變,這導致了鋼材需求強度的持續下降。
目前,歐盟27國的過剩鋼鐵產能約有4000萬噸。分品種來看,長材和商品級板材的產能過剩更為嚴重。分地區來看,東歐和南歐的結構性產能過剩更為嚴重。盡管從經濟角度來看,削減東歐的部分產能對化解歐洲的產能過剩具有重大意義,但由于勞動力成本較低使得這些鋼廠依舊保持運營。
目前來看,歐洲削減產能過剩的兩個關鍵阻礙是高成本和政治干預。如果要削減4000萬噸的過剩產能,那么裁員人數總計將達到7.3萬人。如果考慮到對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這一數字將達到87.6萬人,對整個歐洲經濟的影響將達到310億美元。目前來看,羸弱的歐洲經濟不愿也難以承受如此大的經濟損失和失業壓力。此外,歐洲鋼鐵生產企業在出口市場也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凈出口量占總產量的8%),這主要是因為歐元走強,以及生產成本較高。
預計,歐洲地區最好的用鋼終端市場是汽車板、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用鋼板,較差的終端用鋼市場是建筑業。安賽樂米塔爾在這兩個領域分別占有50%和35%~40%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