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開盤報6.1540,跟隨中間價再次雙雙創下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的新高。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2082,較前一個交易日繼續大漲126個基點。
從2005年匯改至2012年末,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升值31.68%。而進入2013年后,伴隨著刷新越來越頻繁的匯改紀錄,外貿企業的利潤不斷被“蒸發”。在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雙重壓力下,出口企業大面積受創。
根據廣東佛山檢驗檢疫局提供的資料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佛山檢驗檢疫局轄區(以下同)的陶瓷磚產品出口額為2.66億美元,同比下降16.90%。
人民幣走勢變數仍存
有專家認為,人民幣可能將由升值轉為貶值,外貿企業的日子有望好轉。
然而,央行副行長易綱近期在華盛頓表示,從市場形勢來看,目前適合考慮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這意味著,未來國內出口企業面臨的風險可能將從人民幣升值轉為匯率雙向波動的不確定性。
相關資料顯示,2010年12月31日美元對人民幣的報價是6.6227元,2011年12月30日美元對人民幣的報價是6.3009元,2012年12月 31日美元對人民幣的報價是6.2855元。連續三年,人民幣持續升值。而在人民幣升值的背后,是出口貿易型企業的謹慎和不安。
吳敏剛介紹,今年廣交會的效果非常好,超過往年,很多公司接到的國外訂單都有所增加。但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很多出口企業都不敢輕易接大單。“生產企業有這個抗風險能力,因為國內市場好。而單純以貿易為主的小公司,或是依靠2個點的利潤來生存的出口公司的生存壓力非常大。”他說。
一位出口企業經理表示,人民幣升值對貿易型企業的影響很大,比如原本100元人民幣的瓷磚,賣到美國去只要12美元多一點,現在同樣的一塊瓷磚賣到美國去就要將近14美元。顯然,人民幣的升值對我國陶瓷企業的出口貿易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