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最近幾天,進口鐵礦石價格瘋漲,進入2013年以來,“63.5印粉”從2012年12月31日的144.5美元/噸,飆升到現在的158.5美元/噸,幾乎每天都要漲將近2美元!如果和去年的低點95美元/噸相比,則足足上漲了65%!
鐵礦石是國際大宗商品,戰略物資,屬于經濟命脈一類的東西。世界鐵礦資源集中在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印度、美國、加拿大、南非等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需求國,自身的鐵礦石儲量雖然不算少,但品位不幸比較低,從工業經濟的角度來講,倒不如從盛產富鐵礦的澳大利亞、巴西等國進口。
可以直接投入煉鋼爐煉鋼的鐵礦石舊稱“平爐富礦”,可以直接用于煉鐵的鐵礦石舊稱“高爐富礦”,都帶個“富”字。這些富礦最好是磁鐵礦和赤鐵礦,它們的含鐵量都在70%以上。
貧礦,或者是有害雜質較多的鐵礦,則需要先經過選礦,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鐵礦石的分類十分復雜,可以按主要成分、有害雜質、結構形態、脈石種類等許多角度來分,每種角度都能分出許多種,工業上選用哪一種,對應于什么樣的工藝流程,有非常多的講究,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咱們國家的北京科技大學,原名北京鋼鐵學院,整所大學都是研究怎么煉鐵煉鋼的。
鐵礦石的定價機制也非常復雜,光是價格指數,就有所謂“普式鐵礦石指數”、“TSI指數”、“金屬導報MBIO指數”等好幾種。定價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在幾大礦山巨頭和國際金融炒家的手里。我國鐵礦石的供應主要來自兩個國家四大供應商,分別為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團,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集團、力拓集團、FMG集團。
淡水河谷的礦石質量最好,但價格也最貴;而澳大利亞的“兩拓”是中國最主要的供應商,這兩家素來跟中國過不去,維持壟斷高價,還曾收買中國鋼鐵企業內部的叛徒敗類,搞里應外合。2009年“兩拓”曾經想搞合并,以便進一步擴大壟斷優勢,但在世界鋼鐵企業包括中國企業的強烈抵制下最終沒有搞成。盡管如此,事實上目前全球鐵礦石市場資源已經很集中,無論是三分天下還是兩分天下,對下游分散的鋼廠來說,依然是寡頭壟斷的格局,議價空間十分有限。
在此種背景下,再看此輪的價格瘋漲,就不難理解,這是國際壟斷資本和金融炒家們對中國進行的一輪打壓。有專業分析人士把它叫做“國際三大礦山借著國內鋼廠冬儲補庫直接聯合炒作導演的一出賀歲劇”。中國企業習慣于在春節前補庫以備春節生產。
都說價格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此話看來也未必總是正確的,或者說,它只在亞當.斯密那個自由競爭的時代是正確的。到了眼下,特別是那些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宗商品,早已經不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了,而是由國際資本大鱷們人為決定。鐵礦石就是一個典型,稻米、小麥、甚至石油,也是一樣,不論是從全世界來看還是從中國市場來看都是如此。中國一年當中鐵礦石的需求增量只有6000萬噸左右,而供應增量至少也有1億噸,根本就不存在供不應求的問題?设F礦石硬是在瘋狂地漲價。這事實上已經宣判了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