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師表示,由于陶瓷產品同質化嚴重,并且各大廠家銷售市場集中度高導致市場競爭激烈,為了提高銷量并占有市場份額,陶瓷企業不惜降低價格,薄利多銷對于陶瓷行業來說,今年可謂是內憂外患。產能過剩,產品附加值過低,國際競爭力不強,利潤微薄又遭遇多項反傾銷調查。
面臨如此困境,陶瓷行業未來的出路在何方?
內憂:產能過剩利潤微薄
隨著陶瓷企業不斷擴張、生產線不斷擴充、生產總量不斷擴大,造成產能嚴重過剩,供需失去平衡。
實際上,我國雖是一個陶瓷生產大國,卻不是一個強國。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附加值較低,在國際市場售價不高。
據介紹,一個價格0.7美元的陶瓷口杯,出口到歐盟售價約為3.5美元,但國內企業僅獲利0.1美元。其余大頭被國外經銷商拿走,他們除去運費等開支約1.5美元,實際獲利超過1美元,是我國生產企業獲利的10倍。
中投顧問建材行業研究員鄒明曉告訴記者,我國陶瓷企業利潤微薄,主要在于成本高企以及銷售價格相對便宜。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激烈的市場競爭,由于產品同質化嚴重,并且各大廠家銷售市場集中度高導致市場競爭激烈,為了提高銷量并占有市場份額,陶瓷企業不惜降低價格,薄利多銷,這就導致了行業普遍利潤微薄。
“上游原料高漲也是造成陶瓷企業利潤微薄的原因之一。”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秘書長夏高生說。
此外,由于我國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出臺,也讓陶瓷產業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嚴重。
夏高生表示,房產宏觀調控制約了市場需求的增長,使得價格競爭激烈而提價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