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路口岸鐵礦石進口貿易活躍
從我國通往歐洲荷蘭鹿特丹港口的兩條亞歐大陸橋,分別通過俄羅斯和中亞各國的資源富集區。新疆阿拉山口口岸處在第二條亞歐大陸橋通過區域中,又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鐵路和公路運力都很充足的陸路口岸。20多年前,當亞歐大陸橋開通時,從哈薩克斯坦發運到我國的首列專列運輸的就是球團礦。20多年間,我國鋼鐵企業借助亞歐大陸橋所處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進口大量廢鋼、球團礦、鐵精粉、鐵合金等冶金爐料資源,不僅帶動了該口岸和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緩解了我國廢鋼和鐵礦石資源供應不足的矛盾,促進了我國鋼鐵產業的健康發展。多年來,阿拉山口口岸在我國鐵礦資源戰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國鋼鐵企業正緊緊抓住該口岸的區位優勢,穩定和擴大中亞地區的鐵礦石資源市場。
內蒙古滿洲里口岸是我國大型陸路口岸之一,同時也是中俄之間最大的陸路口岸,每年承擔著中俄貿易中60%以上的陸路運輸任務。2012年,該口岸進出口貨運量達到2800萬噸。長期以來,滿洲里口岸以原油和木材等運輸為主。近兩年來,隨著中俄原油輸運管道的開通,從2011年開始,滿洲里鐵路口岸進口原油被取消,出現約 900萬噸的口岸貨運缺口。該口岸鐵路運力的大量富余,給鐵礦、煤炭等資源進口提供了機遇。據了解,滿洲里口岸鐵礦石進口起步較晚。隨著我國鋼鐵產業對鐵礦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該口岸自2007年起從俄羅斯進口鐵礦石,當年進口量不足20萬噸。近幾年,滿洲里口岸進口鐵礦石數量大幅增長,鐵礦石成為滿洲里口岸進口貨物中的大宗商品,俄羅斯也成了我國重要的鐵礦石來源國。2012年,盡管我國鋼鐵行業需求有所減弱,但該口岸進口鐵礦石量仍與上年基本持平。
我國另一個大型陸路口岸———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2012年通過鐵路進口金屬礦產資源達到413.4萬噸,同比增長25.2%,占同期該口岸進出口貨運量的54.1%。其中,進口鐵礦石356.4萬噸,同比增長28%,占同期口岸金屬礦產資源進口總量的86.2%,比去年同期提高1.9個百分點,鐵礦石的大量進口帶動了該口岸金屬礦產資源進口總量增加。與此同時,新疆老爺廟口岸2012年通過公路運輸從蒙古國進口鐵精粉量達到150萬噸,比上年增長 34.1%,成為繼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之后新疆第三大陸路口岸。
四大特點促多元格局形成
海關人士分析認為,近幾年,我國從陸路口岸進口鐵礦資源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從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蒙古國等周邊國家進口量增加。2012年,從哈薩克斯坦進口579.9萬噸,從俄羅斯進口517.6萬噸,從蒙古國進口506萬噸,進口鐵礦資源總量超過1600萬噸,而且上述3個國家各占近1/3。二是我國鐵礦資源進口已經打破了單一依靠海運的局面,實現了海運、鐵路、公路“三位一體”的格局,實現了運輸途徑和進口途徑的多元化。三是近幾年海運費大幅上漲,國內鋼鐵企業為緩解成本上升壓力,積極開辟新的進口渠道。他們通過鐵路運輸,從鐵礦資源大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蒙古國等周邊國家進口,運輸成本相對偏低,使得我國幾個大型口岸進口鐵礦石數量快速增長。四是各個陸路口岸還有擴大鐵礦石進口的潛力。其潛力的釋放,主要取決于我國鋼鐵生產需求情況、口岸基礎建設配套和換裝能力的增強。